智慧地产需要顶层设计

2019-08-08
七月初,一篇名为《BAT的智慧城市梦,该醒醒了》的文章广为流传。

智慧地产.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深几度,作者吴俊宇,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七月初,一篇名为《BAT的智慧城市梦,该醒醒了》的文章广为流传。

这篇文章最后提出的一个观点是:

BAT改造实体产业仍旧难上加难。在当前阶段,BAT们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气势异常凶猛,但是经历近三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落地的城市数量还是具体的效果上,结果都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迅猛。在泛安防领域,BAT们想要分一杯羹,落地的进程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艰难许多。

虽然这篇文章离我们现在要谈的智慧地产还是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城市毕竟又是一个个园区组成的,城市和地产之间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BAT从大面上看,在涉足智慧城市,从城市中更细颗粒的场景看,其实也在服务地产——他们需要和地产公司有着更多的紧密合作。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地产公司自己都不知道智慧地产到底应该怎么做。

在我看来,一家地产商,要明确自己公司短、中、长期的战略部署。在顶层设计上和板块轮动上重点不清楚,要么就是撒开来多头并进,要么就是自然发生,这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企业必须要有取舍,不断去勾画、校正智慧蓝图。

反思国内智慧地产的操作思路会发现,目前国内虽然有多种实施路径,但却零敲碎打为主,鲜有一揽子解决方案。

归根究底,这犯了“盲人摸象”和“削足适履”的错误,缺乏顶层设计。

一、盲人摸象

不管是硬件厂商、互联网厂商还是运营商都在尝试和地产商合作,推出智慧地产项目。但是你可以发现,这些尝试其实都只是像在“盲人摸象”,解决点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面的问题。

第一种路径是硬件厂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

像小米、海尔这类硬件厂商手里有一大批IoT家电设备,希望能够通过地产商构建起智能家居的样板房。

构建这样的样板房,目的其实在于整体IoT家电设备预装,出货量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考量。对硬件厂商来说,和地产商合作等于是找到了一个庞大的ToB渠道。

另一个目的则是在于尝试强化自身硬件生态链,为所谓的“下一个时代”做准备,尤其是小米这类自身定义为“互联网厂商”的企业,它希望寻找到下一个入口。

第二种路径是互联网厂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

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厂商有着庞大的互联网生态,从ToC的支付、生活服务到ToB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都有一整套产品体系。

参与进地产商的合作,互联网厂商的目的在于推销自家的服务,尤其是ToB服务。比如阿里就在多家头部房企,共同推出One ID、One Data、One Service服务体系,通过AI和云计算推动日常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第三种路径是运营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

比如说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运营商和地产公司之间的合作其实目的在于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网络设备。

不过,你去看这三种合作路径会发现,目前都鲜有已落地的完整、成熟案例。不管是硬件厂商、互联网厂商还是运营商,都只是从一个点开始入手,这就像是“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大象的腿或者耳朵。

我所说的“盲人摸象”指的是,只解决属于自己这个领域的问题,不会考虑解决其他层面的问题。

比如说卖硬件的厂商不会去考虑整体安防,做ToB服务的厂商不会去考虑如何连通家庭内部的硬件产品。各个厂商考虑的问题其实都是从自身产品、技术出发,而没有从智慧地产顶层设计这个维度去想问题。

这些跨界合作很多时候公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雷声大雨点小。最终跨界企业因为不了解地产业,最终只能卖卖自家产品、服务。和真正的智慧地产、智慧人居相距甚远。

更大的麻烦在于,从点入手去做智慧地产,容易导致“烟囱式”的系统。

地产厂商可能用了这家的配套智能硬件,又用了那家的智慧管理ToB服务,但是家庭内部的智能硬件和园区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没办法打通,场景没办法串联,最终导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孤岛林立、信息割裂,后期维护成本很高。

二、顶层设计

智慧地产其实包含的不仅仅只是一套硬件、一套设备或者一套服务,它需要整体规划。与其说是智慧地产,倒不如说是智慧人居——人们以房子为中心,衣食住行都可以得到智慧化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案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去解决问题。

1、从后端嫁接到前期规划

纵观国内房地产公司,对于智慧人居底层数据系统的使用,目前大部分的企业跨界智慧地产,其实都是后端嫁接。后端嫁接的问题在于,没有为“智慧”预留空间。

而且不管是产品服务、解决方案都是碎片化的,可能互联网厂商、硬件厂商以及运营商参与进来之后,都没有统一的接口,导致后期维护困难。

在前期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阶段就要实现做到合理建设。纵观目前整个地产行业内的公开新闻信息,只有实地集团一家公司自行开发了相关系统,形成“前台(应用层)-中台(逻辑层)-后台(数据层)”的产品架构。

2、智能的房子到智慧人居系统

如果你去看很多企业做智慧地产的思路会发现,他们只是想着做一个智慧的房子。至于人进去之后生活怎么样,其实并不是很关心。

人甚至需要被动适应这样所谓的“智能”。其实智慧地产并不只是反映在智慧的家电设备、智慧的房屋硬件这些问题上。想要让人去主动适应“智慧的房子”,其实是在削足适履。

地产商不仅仅需要有“智能的房子”,还需要真正提供一整套给人带来便利的“智慧人居系统”,人们不需要太多学习成本和理解成本,就能在一整套空间之中,实现衣食住行的智能化。

现在一些地产商的思路,是给用户装修好的“智能的房子”,却忽略了“智慧人居系统”。实地集团的思路就不太一样,一方面要提供“智能的房子”,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智慧人居系统”。

“智能的房子”是指,智能产品覆盖客厅、卧室、浴室等全场景,从起床、出门到就寝,匹配其全天候行为路径。

相比传统家电企业在产品上增加类似智能化功能、溢价过高,实地的解决方案适配不同品牌产品且性价比更高。

实地通过细致洞察,历经和用户面对面访谈、入户研究等,自行设计并研发了多款智能家居产品,包括智慧客厅、智慧卧室、智慧厨房和智慧浴室等,形成了全屋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而且作为标配配套到实地旗下的楼盘中。

“智慧人居系统”则是实地率先实现了智能服务在全生活场景的覆盖。在社区内提供了内部孵化的智慧商业配套服务,覆盖用户健康、文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比如在健康生活这个层面上,实地引入了O2O模式的社区医疗门诊,在文娱教育这个维度上则是引入了海绵创客学堂、社区影院,物流方面则有物流机器人Delight来上门送货。对用户来说,他们在家里可以享受一整套智能家居的服务,出了家门到了小区不管是吃喝玩乐都还有一套更完整的智慧服务。

这种思路其实是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让智慧地产与人的生活相交融。

三、主动成为整合者

地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硬件企业合作时,应该有“盟主”的姿态,要意识到不管是任何企业跨界和自身合作,都是联盟之中的参与者。“盟主”要做的事情大概是三点。

1、提供平台:想涉足智慧地产的公司太多了,每一个企业其实都具备优势,但是又没办法聚合其他企业。地产公司做平台天然就有优势,平台的价值在于整合。

所谓的平台指的是软件、数据平台,未来不管是设备接入还是服务接入,都需要遵循平台的接口,在平台之上,其他公司都是参与者,必须按照平台的规则来提供服务,这样地产商才能利用平台规范服务。

2、制定标准:对很多互联网公司、硬件公司来说,他们对智慧地产缺乏认知,也不了解服务的内容、标准,在涉足智慧地产时,往往面临“抓瞎”的情况。

因为他们服务面对的是一个多行业、多场景的复杂市场。地产公司常年耕耘,知道用户需求,可以划定标准,让其他企业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内容。

3、划清界限:划清界限的作用在于,通过“圆规”画一个圈,让所有智慧地产的合作伙伴都在这个圈之中玩耍,做到一致性。一致性的目的在于,做到目标统一、服务统一。

成为整合者,提供平台、制定标准、划清界限,从顶层出发这样才能把智慧地产从单品智能带向到场景智能,从削足适履的智能变成服务用户的智能。

这恐怕才是地产商真正应该去思考的“终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深几度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