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贷失速,拥抱金融机构是P2P们的唯一出路?

关注
宜信
北京金融
借贷理财工具提供商
最近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IPO|7500万美元|2010-04-02
我要联系
现在监管机构已经给指出了明路,希望P2P平台们不要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图虫创意-248471228314288143.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科技新知,作者商陆,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9月4日,宜人贷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其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22.166亿元,同比下降25.78%;净利润为1.54亿元,同比下降20.62%。此外,在贷款总额、借款人数量、活跃投资者数量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作为国内P2P第一股,这个成绩与此前行业内其他玩家的财报相比,着实有些逊色。

这也让沉浸在其他几家平台亮眼的财报里的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面对现金贷的原罪、舆论的声讨、政府“三降”的红线,宜人贷们未来将走向何方?出路又在哪里?

1、从高光到暴雷

1976年,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走访孟加拉国某个贫穷的乡村时,发现一个名叫苏菲亚生有3个孩子的年轻农妇,每天从高利贷者手中获得22美分的贷款用于购买竹子,编织好竹凳交给高利贷者还贷,每天只能获得2美分的收入。苏菲亚每天微薄的2美分收入,使她和她的孩子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贫困循环。

这种境况使尤努斯异常震惊,原来生与死的问题是按“分”来计算的。后来他找出村里42位有着类似困境的村民,在将这些村民们的资金需求汇总后,尤努斯经历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震动:这个数目一共只有27美金。尤努斯当即借钱给了这42位穷人。

后来,尤努斯尝试去找一些银行家,希望能够为这些穷人提供贷款,但对于任何一个商人来说,借钱给穷人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尤努斯不是商人,他成功地改变了大约500位借款人的生活,尤努斯还因此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普惠金融的概念也由此展开。

受此激励,国外的P2P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相继面世,也开启了中国普惠金融征途,宜人贷也因此应运而生。

2015年,宜人贷成功登录纽交所,成为国内P2P第一股,但是属于宜人贷们的高光时刻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8年以来P2P频现爆雷潮,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一地,P2P违约规模就超过2000亿。这其中无数的投资者,为P2P们的铤而走险背了锅。

要知道早在2017年监管机构就三令五申禁止所有形式的砍头息,此后也给P2P的高利率画了红线,但几乎所有P2P平台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以宜人贷为例,它的做法是将包括砍头息在内的金额称为合同金额,借款人实际到手金额称为本金,通过玩文字游戏打监管的擦边球。在宜人贷的出借人界面上,所有出借标的金额都是有零有整的,而借款人界面的借款本金却大多是整数。

新浪旗下黑猫投诉平台上,大量用户投诉宜人贷出现砍头息、高利贷,被晒出的还款计划截图中,几乎都存在合同金额大于本金的情况。

以上图中的借款为例,用户实际借款金额为78000元,最终还款139495.18元。按照本金一直为78000元计算,年化利率高达26.28%。但是关键在于该用户每一期都在归还本金,本金在不断减少,因此这笔借款的实际利率显然高于26.28%。如果该用户按等额本息方式每月还款3874.87元,则实际综合年利率达到44.8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36%高利贷线。

除此之外,宜人贷还屡屡被媒体曝光存在阴阳合同、暴力催收等问题。截至8月15日,宜人贷在聚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高达4832条,黑猫投诉上的投诉量为379条,内容基本都涉及上述违规或变相违规行为。 而宜人贷的做法几乎都是行业惯例。

P2P平台们之所以要铤而走险,与它们的高运营成本不无关系。

还是以宜人贷为例,获客成本7%—10%,出借人收益10%—12%,覆盖可能产生的坏账成本15%—20%,一个坏账率稍好的平台,运营成本约为贷款本金的31%—42%。平台上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必须覆盖平台的获客成本,支付给出借人的收益,以及以质量保证计划或担保/保险公司承保等形式存在的本息保障费用。

如果宜人贷要赚钱,这个综合费用率就必须更高,突破高利贷红线是分分钟的事。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平台们做一些砍头息也就不奇怪了。可以说与国外同行的连年亏损相比,国内P2P们能赚的盆满锅满,与其使用的这种变现高利贷脱不了关系。

这也是为何P2P平台为何要对政府监管阳奉阴违的原因,因为从本质上讲,这门生意就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要想赚大钱就只能铤而走险,搏一搏运气。

另外,P2P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接借款人和个人投资者的需求,提供借贷撮合服务,并从中收取交易费和服务费。交易费用是平台们的主要收入,只有不断做大规模,才能保证营收不断增长。而这也导致了在暴雷潮中出现了规模超人想象的维权者,P2P平台们也因此面临严峻的舆论危机。

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庞大的维权群体不断声讨,这也间接引发了监管机构对P2P行业的层层加码。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面似乎不打算再推动P2P网贷备案,所有P2P业务可能将无法得到合法合规的地位。最新的监管动向显示,监管重点已转为“支持和推动机构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监管似乎越来越不看好整个行业。

实际上自从2018年暴雷潮过后,P2P备案的声音就再未出现。

2、P2P们的出路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倒计时,P2P们路在何方?

其实监管机构并没有全盘否定P2P,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根据今年1月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的“175 号”文件显示,目前政府开出的药方是“以清退为主,转型为辅”。

已立案机构、已出险未立案的机构、僵尸类机构、在营规模较小机构和高风险机构的都要坚决清退,并且努力做到良性退出;合规的正常运营机构则要坚决清理违规业务,不留风险隐患。

随后,贷款规模市场第一的老大哥陆金所就传出准备“全面退出P2P”。但其他大部分的P2P平台更愿意做的,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比如刚刚赴美上市的玖富集团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为金融公司,绝口不提P2P;而宜人贷则与母公司宜信重组为“宜人金科”,同样绝口不提P2P。

但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恐怕不能。

其实监管机构在政策上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P2P的合规问题”,这其中包括砍头息,甚至部分平台采取暴力催收等问题;另一个就是“高风险问题”,这个就与P2P的模式有关了。

虽然其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做贷款的方式是相同的,但P2P平台上的出借人和借款人以个人为主,而从出借人的角度看个人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在借款人方面,由于P2P们为了规模降低甚至忽视风控,导致平台上借款人造成坏账的几率远高于传统机构,而这也导致了出借人的损失。这远远不是平台们改个名字,就能解决的问题。

其实监管机构在175号文件中,已经为P2P平台们指明了方向:网络小贷、助贷和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

网络小贷与P2P平台们现有业务有两点不同,其一是需要牌照,其二就是大部分网络小贷的杠杆率只有一倍,也就是说如公司有1亿资金最多只能放2亿元贷款。而且网络小贷牌照通常都有地域限制,难以在全国开展业务,这就决定了这个方案对强调规模效应的P2P平台们来说,实在是没什么“钱景”可言。

再来看助贷和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这可以理解为金融中介。也就是将银行等具备放贷资格的金融机构作为借款人,将它们的资金通过平台放给借款人。但是P2P平台的大部分借款人,满足不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放款条件,这样一来成交的规模就会缩小,这P2P平台来说已经不是“钱景”好不好的问题了,是能否活下去的问题。

无论是拿牌照做网络小贷,还是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导流,不难发现目前监管政策的重点在于一个“稳”字。

实际上很多平台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在最近已经上市的几家头部企业的财报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个选择就是不断提高机构资金在出借人中的占比。其中乐信金融机构资金占比为78%;拍拍贷的机构资金占比也从44.8%提高到了53.2%;小赢科技机构资金占比从10.4% 提高到了26.7%;而作为此轮财报表现最好的趣店,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与99家持牌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宜人贷则表示已经获得了金融机构300亿的资金支持。

不难看出各平台们为了避开“三降”红线都采取了同一条策略,大力发展助贷业务,大量接入机构资金,用机构的钱去放贷。

这或许是目前的最优解。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P2P们此前出现的暴雷潮,还是如今监管机构的层层加码,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商业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明知这个模式需要突破法规才能盈利,你不去做自然没有如今的哀鸿遍野;相反,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选择性无视法度,明知不可为偏为之,那无论什么结果你都应该受着。

现在监管机构已经给指出了明路,希望P2P平台们不要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科技新知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