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锋科技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多数人都遇到过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充电宝也没有带的尴尬时刻,街边的共享充电宝就成了忠实的“救火队员”。但相信读者也注意到,原本便宜好用的共享充电宝,似乎也开始付不起了。
近两年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水涨船高,以小雷所在的北京为例,共享充电宝租金从每小时1-2元,逐步上涨到了每小时4元,有些地段甚至达到了每小时10元,按照电量进行换算的话,10元充一次电,比特斯拉的公共充电桩还要贵。
共享充电宝纷纷涨价,是不是意味着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快“跑路”了?
“反复横跳”的充电市场
共享充电宝从出生起,就遭到了无数知名人士的唱衰。客气一点的论断,如俞敏洪和达晨资本的合伙人刘忠宏,就认为共享充电宝是像BB机一样的过渡产物,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更直白的断言,莫过于王思聪那句著名的“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
而在2017年,共享充电宝也确实经历了一次行业大洗牌,那一年,共享充电行业集中迎来28笔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无数创业者涌入其中,但也在那一年,共享经济的淘汰赛正式开局,泡泡充电、河马充电、小宝充电、PP充电、创电、放电科技、乐电……市场只给了雄心勃勃的小厂商几个月的生存时间,就连宣布进军共享充电业务的美团也在试水三个月后就偃旗息鼓。
但和众人的想象不同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之后,幸存下来的玩家反而更有活力了。小电科技、街电、来电科技和怪兽充电并称为“三电一兽”,构成了“后危机时代”的充电宝格局,并且延续至今,2018年,“三电一兽”纷纷宣布盈利,打破了共享经济的失败阴霾。
现在回顾那场危机就会发现,虽然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接连倒闭重创了市场。但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模式也被奠定下来——低价格、信用免押、并且集中在高频消费领域。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三亿大关,哪怕在疫情猖獗的上半年,共享充电宝依然保持着庞大体量。退出三年的美团也重新动起了租赁充电宝的心思,希望凭借自身的消费场景资源来分得一杯羹。
从不被看好、资金告急到正向发展、有利可得,租赁充电宝究竟做了什么,成为了“共享经济”下的那颗明珠?
租赁充电宝的利润
在小雷看来,共享充电宝虽然是重资产业务,但充电宝本身的低开销,让共享充电宝企业得以施展拳脚。根据业内消息,共享充电宝的设备损耗率只有千分之一,单个充电宝的每月维护费用仅有1.5元,比起共享单车两位数的损耗率,共享充电宝本身并不是烧钱大户,甚至来电CMO任牧也曾坦率表示来电在2016年中期实现不亏损的秘诀,“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一元一元的收钱。”
共享充电宝的命脉,其实在于地段和利润分成,谁能抢下充电宝刚需消费较高的酒吧、餐馆、火车站等市场,谁就是最大赢家。共享充电宝的签约商家都要签署排他性协议,早早划定了领域,作为代价,商家会拿到一半左右的纯利润分成(热门地段甚至要到七-九成),并要收取不菲的准入费,一些知名酒吧的准入标价已经上涨至每年30万元(不过相应的也不会涉及分成)。
虽然场地费开销惊人,但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他们仍然有得赚——一台小柜机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但一台充电柜机在热门地区每月就能拿到四千左右的交易额,几乎立刻就能回本,更不用说大酒吧一般都会配备好几台了。哪怕在普通地段,共享充电宝的利率也能达到25%,扣除人工费回本也仅需几个月。
坦白来说,倒下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并不是死在了充电宝本身,而是死在了背后的大规模化推广上。从2017年大洗牌活下来的玩家,都是有着大额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有钱有规模的“土豪”:街电诞生于充电巨头Anker,随后被聚美优品3亿元并购;怪兽科技快速崛起的基础是小米产业链与顺为资本;小电的背后玩家则是腾讯和红杉资本;来电则抓住了火车站大机柜的机遇,用重注换回了一片蓝海。
反过来看,那些在风暴中倒下的充电企业,也并没有陷入到严重的经济纠纷中,除了闹出裁员风波的Hi电外,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见势不对,识趣退出,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正常的押金退还。共享充电宝的年交易额至今不过100亿,有限的市场前景也反过来防止了资本进一步过热。
不过共享充电宝虽然躲过了资本的大肆哄抬,但日渐高昂的入场费也让“四电一兽”开始重新思考盈利手段。当下的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依然以租金为主流,广告只是辅助。充电宝收入的单一性也导致了租赁费用的不断上涨,每几个月就能看到共享充电宝租费上涨的新闻,但这些公司用不断扩大的营收告诉我们,消费者在面对充电这种“刚需”时,吐槽归吐槽,并不会因此而拒绝付费。
而且从短期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依然不错。虽然近两年手机电池容量普遍来到了4000mAh,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短视频、5G等高耗电应用成为了新趋势,低电量焦虑依然是外出用户的主要问题。
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当今的最大敌人不是商家和消费者,而是来势汹汹的美团。当坐拥630万商家的服务巨头想要趁着局势稳定的时候,在这百亿市场内强行分一杯羹,这对于其中的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场难熬的战役。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