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深响,作者陈文琦 张嘉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出了金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52年后,世界首富、在离婚中分给前妻2500亿的贝索斯选择在这个颇具纪念意味的日子里乘坐自家公司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航天器成功前往太空,越过卡门线并返程。
先乘火箭垂直起飞,成功飞越卡门线,体验了载人太空舱超过卡门线后的3分钟失重漂浮,最后依靠降落伞返回地球……尽管从飞船升空到返回全程只有10多分钟,但这已经足够秀出贝索斯的太空肌肉。
这场太空边缘之旅只是贝索斯旗下蓝色起源的小试牛刀,早在十年前,蓝色起源就和NASA签订了协议以开发全尺寸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而蓝色起源真正的目标是把人类带到太空去生活和工作。
舱内失重体验 来源:蓝色起源推特
但贝索斯并非唯一对太空有兴趣的富豪。在他之前,卖过唱片、做过可乐、当过“空姐”、乘热气球穿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也进行了“太空旅行”。虽然没有越过真正意味着“进入太空”的卡门线(距地面100公里的高度),但这位嬉皮士仍然玩得非常开心。
至于“太空三杰”里唯一没有上天的马斯克,其实他也没有闲着——SpaceX已宣布将在9月15日将四名游客送上太空,开展为期三天的环绕地球之旅。敲代码起家的他将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带到了自己的火箭事业中来——快速迭代,小步试错,降低价格。2008年马斯克的SpaceX就拿下了NASA16亿美元合同,2020年又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商业载人航天,早已是商业航空界跑的最快的玩家。
布兰森、贝索斯、马斯克,三个人风格迥异,但似乎走在了殊途同归的一条梦想之路上,布兰森以太空旅行为重点,贝索斯、马斯克则是试图通过先实现低成本的商业发射来撕开攥在国家手里的太空入口。无论手段如何,他们的梦想荣光与金币的闪亮交相辉映着,仿佛一道闪电,在2021年划过人类的太空探索史。
布兰森舱内直播 来源:维珍银河推特
富人们的新游戏?
这一次贝索斯“上天”,其实是蓝色起源太空能力的降维展示——以一种充满了噱头的“秀”的方式,让普通大众能够看懂。
贝索斯和同行者所乘坐的“新谢泼德”号,致敬的是50年前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不同于布兰森的秀、马斯克的狂,产品经理出身的贝索斯在太空三杰中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传统的存在,而这一整套将成功送他上天的系统,也更像是一个传统的火箭系统,包括垂直升降的火箭和载人舱。
一切都按照计划成功地进行。美国东部时间7月20日上午9点,“新谢泼德”号在位于埃尔帕索东南部的西德克萨斯沙漠的发射架上垂直点火起飞,将顶端的载人舱推上高空,而后与载人舱分离,以反推方式垂直落回着陆场。
这是蓝色起源“新谢泼德号”第一次载人飞行
分离后的载人舱则在惯性下继续抛升,最高超过了100公里海拔高度,然后自由落体,掉回地球大气层并依靠降落伞完成落地。载人舱飞跃卡门线后,舱内四位乘客,在太空失重状态下,透过号称太空最大的舷窗欣赏太空风光。
海拔100公里的高度被称作卡门线,这是国际航空联合会认可的地球大气层与外太空的边界线。也就说,不同于此前名声大噪的布兰森,贝索斯和“新谢泼德”号的旅程才算是真正进入到太空中。布兰森乘坐的“团结”号只飞到了距离地面85公里左右的地方,并没有越过卡门线。
“新谢泼德号”飞行全过程图示
不论是载人舱抵达的高度,还是搭载的成员,“新谢泼德”号都可谓赚足了眼球。贝索斯也终于在为其创立的蓝色起源低调注入数十亿美元后,终于展示了一次。事实上,6月,辞职后的贝索斯就宣布了自己的太空旅行计划,本来想着留一个月的时间给人们去想象,结果半路被那个叫做布兰森的英国男人截胡。
尽管当时在社交软件上大度地祝贺了布兰森和机组成员,并表示“等不及要加入(太空旅行)俱乐部了”,但是哑巴吃黄连的贝索斯心中的不爽并没有埋在自己心底消化。布兰森回到地球没几天,蓝色起源官方就发了一张“阴阳怪气”的图。虽然看起来只是在理性地对比,没说维珍银河的坏话,但图中“diss”的意味昭然若揭。
“新谢泼德号”与“团结号”对比
除了前面提到的飞行高度外,“新谢泼德”号还有太空中最大的窗户、逃生系统、对臭氧层最低限度的损害,以及历史上多达15次的安全飞行经历。相比之下,只有普通飞机窗户、没法逃生、对臭氧层百倍伤害、80km以上的飞行一共才3次的“团结号”,着实差点儿意思。
但是,不管怎么说,布兰森也算是和维珍银河的核心人员一起亲自坐着“团结号”上过天了。贝索斯和蓝色起源祝贺也好,嘲笑也罢,这更像是商人之间的某种博弈。抛开暂时看不到边际的“梦想”,直观来看,太空旅行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一个属于富人们的新游戏。
柯文(Cowen)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太空亚轨道旅行的潜在市场总人数约为240万人,这些人的人均净资产超过500万美元,可以看出商业载人航天产品对富豪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早在2004年9月25日,布兰森就正式成立了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使命是“为任何能够支付得起机票的人提供便捷且舒适的太空旅游以及配套服务”。尽管此前一次成功的旅行经历都没有,还出现多过两次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维珍银河十几年来已经以平均每张25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售出了600多张“船票”,还预期将在2022年开启全面的商业太空旅行服务,并最终有望将票价降到4万美元左右。
而蓝色起源这边,“新谢泼德”号上天的一个座位就拍卖到了2800万美元(虽然最后这位神秘买主跳票没去)。虽然其中拍卖和噱头的成分相对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看出目前蓝色起源所提供的太空旅行价格比较高。
去年开始成功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宇航员的SpaceX也即将在9月份开展自己的商业项目。SpaceX的“龙飞船”(Dragon)将搭载4名人员进入太空,这场为期3天的环地球之旅,票价差不多是5500万美元。
除了这三家名头响亮的公司之外,不少公司也都瞄准了太空旅游这个巨大的市场:
- 美国新墨西哥州莫哈韦的XCOR宇航公司开价9.5万美元(约65万人民币)提供一张太空飞船的船票;
- 新创公司Axiom Space则主打太空舱的五星级体验,预计将于2022年开放,首批前往的游客将以5500万美元的价格享受7~10天的豪华之旅。
尽管此前已有女富豪阿努什·安萨里(Anousheh Ansari)、游戏大亨理查德·加里奥特(Richard Garriott)等人作为游客进入过太空,但太空旅行并未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布兰森和贝索斯亲自上天“直播带货”之后,太空旅游项目的商业化正在加速度。
太空探索有何意义?
人类一个时代的波涛汹涌,在无垠寂静的太空里,或许激不起一点儿涟漪。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湖,不见其踪,不闻其声。
关于太空探索的质疑,不止是围绕技术路径,还有其基本出发点——烧掉巨额资金,追求的一个有生之年也许都得不到的结果,意义何在?太空经济,远不止旅游那么简单,围绕太空的产业和衍生行业,与其本身一样漫无边际。
“如果技术创新驱动了竞争力和增长,那么是什么在推动创新?对太空前沿的探索和利用正是因素之一。我们花的钱,以及这些项目的影响,并非发生在外太空,而正是在这里(地球),呈现结果就是太空经济。”2007年,NASA时任局长迈克尔·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NASA成立50周年时,做了“太空经济”主题演讲。这也是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
“我们不只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还创造了全新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太空经济正在以一种尚不能为人所完全理解的方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他说。
太空经济涵盖了空间技术与产品、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以及因进入、探索、获取太空资源衍生出的所有产业,包括卫星、空间实验站、资源开发、太空制造业、旅行...... 卫星通讯、远程医疗、点对点GPS导航、气候监测、太空物流运送等都是太空经济的部分。
据UBS、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机构的预计,太空经济规模在2040年可能高达3万亿美元。
2040年,太空经济规模预计将高达3万亿美元。 来源:IDA报告
那么,太空三杰的SpaceX、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在庞大的太空经济产业里,是什么角色? 他们走了两条路线。
一条是维珍银河的太空旅行为主的路线,这条路线思路清晰、目标也更明白和简单。另一条则是马斯克和贝索斯的更遥远的梦想——让人类去到其他星球。
马斯克的短期目标是实现低成本的商业发射。从这点来看,SpaceX已初步成功。自2002年成立,SpaceX耗时三年半,研发制造“猎鹰1号”(Falcon 1),并于2008年发射成功,成为全世界第一枚进入卫星轨道的私人公司液体燃料火箭。而且,“猎鹰1号”运载小卫星的最终报价是590万美元,是当时美国市场价的三分之一,获得了包括美国国防部在内的客户订单。
第一个能够实现可回收并重复使用的轨道级火箭“猎鹰9号”(Falcon 9)是SpaceX飞升的关键。
火箭回收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火箭研制及发射成本。“猎鹰9号”已多次前往太空,将卫星送入轨道,并斩获NASA订单,用“龙飞船”给空间站运送和返回货物。集成3枚“猎鹰9号”的“猎鹰重型”(Falcon Heavy)是现役运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马斯克曾经做了一件很马斯克的行为艺术:用“猎鹰重型”火箭将一辆特斯拉送入太空。
下一步,SpaceX着力研发的是宇宙飞船“星舰”(Starship),预计将替代其他载具执行地球轨道上的航天任务,以及把人送去火星的和太阳系内的其他地方。“星舰”的研发透露了马斯克的终极目标——征服火星,使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除了航天火箭和载具,SpaceX的另一个计划是“星链”(Starlink),利用发射卫星打造一个超高速、无死角的卫星宽带互联网。这样一来,网络数据将不再需要通过路由和地面基站,直接利用卫星作为中转站进行传输。据其官网所说,“星链”提供的网速可达50Mb/s至150Mb/s,可以覆盖到地球各个角落,从热带雨林到沙漠。“星链”计划将42000颗卫星送上太空,截止5月末,1730颗卫星已发射成功。
SpaceX宇宙飞船“星舰” 来源:SpaceX官网
相比SpaceX,蓝色起源慢很多。如果说SpaceX在小步试错,蓝色起源倾向于慢慢攒一个大的。但与马斯克相同的路径是,贝索斯也在制造可重复使用过的火箭,以求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
“新谢泼德号”的进阶版本“新格伦号”(New Glenn)轨道运载火箭,能够将人员和有效载荷运送到地球轨道和其他地方。这个巨无霸的可用面积是当前任何运载火箭的两倍,这意味着进入太空的有效载荷更大。新格伦号的首次发射项目将不会早于2022年第四季度。
运载火箭对比 来源:蓝色起源官网
马斯克爱火星,贝索斯爱月球。蓝色起源还在实施蓝月亮计划(Blue Moon),设计有效荷载多达几公吨的月球着陆器。拥有精确的软着陆能力,蓝月亮计划的目标不只是深入研究月球资源的鉴别及提取,还要帮助人类实现“月球定居”。贝索斯表示,蓝色起源有望在2024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可以把太空交给商业吗?
太空三杰是现在商业航空中吸引人眼球的主角。但是巨大产业链上,还有许多资深玩家和威廉希尔中文官网 ,太空3D打印机制造商Made in Space、太空微重力实验室Space Pharma、地球图像监测公司Planet Labs、航空航天软件服务公司Advanced Space......
问题接踵而至,太空有开发权属问题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空层面的技术力量都是国家队为主,我们可以信任商业背景的“太空爱好者”吗?
以美国为例,其太空经济的发展力量,其实是多元共谋的。
SpaceX目前取得的成绩少不了NASA爸爸的资金和订单支持。而在2019年,作为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的一部分,NASA公布过一份名单,宣布选择13 家美国公司建立 19 个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探月”“探火”以及近地轨道载人商业航天计划。他们的业务包括通讯/导航和航空电子、先进材料、发射/下降和着陆技术、太空制造与组装、能源动力、勘探技术,可谓是新太空时代新基础设施。
NASA对民营商业公司如此开放的原因,得从1957年老大哥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 1)卫星发射说起。
正值冷战,这颗惊天动地的卫星直接促使了美国成立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NASA,由此开启了美苏两国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1961年,苏联东方一号又率先将加加林送上太空,一路突出。美国在恐惧中追赶,开启登月阿波罗计划,1969年,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加加林成为遨游太空第一人
这场轰轰烈烈的太空竞赛带来了人类技术进步和前沿探索的巨大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地拖垮了两个世界霸主。后世将耗资巨大的太空计划视作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而美国登月计划耗资千亿美元,成本开支也让美国政府肉疼。
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爆炸等事故,让航天业的热情骤然冷却。NASA失宠,成为烫手山芋。
硬币的另一面,美国认识到了商业公司的价值。2004年,小布什推出星座计划,NASA退出地球轨道发射任务,全面转向深空,而地球轨道运输则转交给商业公司。2005年,NASA局长格里芬表示将向商业公司发出订单。奥巴马时期,政府也表示未来会支持将商业载人任务交予民营企业。
社会化资本和有着太空梦想的亿万富翁们成为美国太空探索的主力军。NASA持续进行着前沿科技的追寻,并将技术和资金开放给民营企业,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去进行瓶颈突破和落地实践。NASA和官方机构终于摆脱经费泥沼。
坚定的军民融合是一剂猛药。2020年SpaceX载人发射成功,美国不需要再依赖俄罗斯将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成本还大大降低。
在奥巴马面前“乖巧”的民营企业家马斯克
底层态度支撑+合理的利益逻辑,太空这件事不再遥不可及。百年前人类无法飞行,但如今航班繁忙,空中交通已井然有序。
1990年,旅行者1号从64亿公里外拍摄了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地球只是一个0.12像素的暗淡蓝点,孤单地悬浮在漆黑的宇宙中。而现在,这艘无人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向更遥远的未知前进。
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太空将走向何处,但至少,人类在这件事上,努力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