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不孤单

2021-10-15
未来5年到15年,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呈现什么格局?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 qspyq2015),作者陈林,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未来5年到15年,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呈现什么格局?

日前,一篇《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的重磅论文(下称“论文”)引起外界广泛关注。这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是“中宏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是国家发改委直属研究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论文指出:面向未来,建议重点关注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等四类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和功能互补,分级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共同构建功能完备、层次有序、支撑有力的城市体系。

北上广深之外,还有哪些城市将成为全球城市?

这四类城市,论文分别给出了具体名单。

其中,在全球竞争型城市方面,文章提出,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城市,重点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打造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将重庆、天津、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西安、沈阳、济南、郑州、合肥、福州等打造成为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

强化对高端要素资源配置、创新策源和新动能孵化、开放门户枢纽等核心功能,强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能力,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里面,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是我国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城市,门户型功能十分突出,这四个城市在我国的全球型城市中也走在最前列。

四大一线城市外,要将12个城市打造一批高能级的国际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与北上广深一起,都归为第一类“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

图片| 表:2020年16个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部分主要指标(来源:各地统计局、公开数据)

那么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从2010年至2018年2月,先后有9个城市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之外,还包括了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些强二线城市。

从2018年2月至今,虽然很多城市提出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但国家中心城市至今没有再增加。因此,此次中宏院文章提到的高能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中,杭州、南京、沈阳、济南、合肥、福州等6个省会城市值得关注,这6个城市未来也有希望进入到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那么,国家中心城市、全球竞争型城市布局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中,经济总量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完全以GDP总量为标准,而是一个更综合的考量。尤其是,相比经济总量,一个城市能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覆盖多大的人口范围、市场范围十分关键。

当前6个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的强二线城市中,除了郑州,其余5个城市均为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区中心城市,仅有郑州不在此列,从区域范围来说,郑州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的省会,是中原城市群和黄河流域的龙头城市。

在杭州、南京、沈阳、济南、合肥、福州这6个省会城市中,从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说,沈阳和南京这两个大区中心城市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都很大。当前几个大区都有国家中心城市,但东北地区尚无国家中心城市,沈阳的可能性比较大。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华东大区的经济权重也最大,需要在上海这个龙头城市、全球城市外,有更多的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这里面南京是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高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基础最为雄厚。

南京之外,杭州是第四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也是当前长三角城区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城市。近年来杭州的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突出。

济南是第三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也是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长江流域已经有4个国家中心城市,而黄河流域只有2个国家中心城市,因此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带动整个流域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名单,主要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只有两个城市尚未进入到特大城市行列,分别是合肥和福州,这两个城市目前仍是城区人口为300万到500万的I型大城市。这两个城市当前都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加快补足。

其中,合肥从人口仅6.06万人的小县城,到如今GDP过万亿,新兴产业发展十分突出的强省会城市,高速发展的合肥已成为我国最闪耀的明星城市之一。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合肥的城市规模仍比较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

福州是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去年福州GDP总量过万亿,并且即将超越泉州,成为福建第一经济大市。当然,福州的短板也十分明显,包括中心城市平台较小,高教资源薄弱,高新产业数量偏少等。

总体而言,在北上广深之外,打造一批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与北上广深一起,成为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十分关键。

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对一些强二线城市来说,发挥中心引领带动作用,正适逢其时。

尤其是,中国是一个总人口超过14亿的人口大国,仅有北上广深四个全球型城市是不够的,在四大一线城市之外,有更多的全球竞争型城市,不仅可以分担京沪等强一线城市的部分功能,而且可以覆盖更多的人口、更大的范围,促进空间合理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打造一批战略接续成长城市

在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之外,前述文章提到,要重点将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之外的其它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苏州、无锡、南通、泉州、佛山、东莞等市场活力较强、制造业优势明显的城市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时,重点支持一批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且交通区位、承载能力、工业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内陆非省会城市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战略接续成长城市”,打造成为引领支撑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极点和我国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些战略接续成长包括西部地区的柳州、桂林、遵义、宝鸡、宜宾、泸州、曲靖,中部地区的芜湖、安庆、阜阳、洛阳、南阳、宜昌、襄阳、衡阳、岳阳、郴州、赣州、上饶、长治等。

图片| 表:典型战略接续成长城市(来源:《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

仔细分析这个名单发现,有不少城市已经被定义为当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此间的一大背景是,沿海经济大省通常拥有双中心乃至多中心,比如广东不仅有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超大城市,还拥有东莞和佛山这两个制造业大市,福建拥有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以及民营经济大市泉州,浙江有杭州、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以及民营经济大市温州,江苏已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超过万亿大关,山东有济南和青岛两大副省级城市。

相比之下,中西部绝大多数省份都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即省会城市,呈现出“一市独大”的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张可云对媒体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单靠省会城市带动很多时候动能有限,特别是部分省会城市地理位置不在全省中心的时候,这时候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因此近年来,中西部不少省份也纷纷提出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例如,早在2017年底,江西省就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决定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平台建设、壮大中心城区、打造区域性中心等四个方面出台21项政策措施,确定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政策措施。

在湖北,湖北很早就确定了“一主两副”(即武汉+襄阳、宜昌)的发展战略,宜昌和襄阳两个城市与武汉一起构成了“鄂三角”,带动全省的发展。

洛阳作为河南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经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古都,而且“一五”计划时期的156个大项目中,有多个项目布局在洛阳。目前洛阳被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

今年9月,阜阳市提出,阜阳要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市能力,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

不过,对这些中西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来说,想要起到类似沿海地区双子星、多子星城市的作用,还为时尚早。从近十年来的人口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强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普遍提高,而在省会之外,包括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内的地市,普遍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人口外流。

以湖南为例,省会长沙十年共增加了300万人,总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4.79万人,但与此同时,邵阳、衡阳、益阳、常德和岳阳几个城市的人口减少幅度都比较大。其中,邵阳比2010年减少了50.8万人,衡阳减少了49.6万人。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从沿海拥有“双子星”“多子星”的省份来看,省会之外的其他城市之所以成为该省的中心城市,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具有区位优势,以及不弱于省会的行政资源优势。比如厦门、宁波、青岛、大连都是近代以来开放的重要港口,这四个城市与深圳都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苏州、无锡则靠近上海;东莞、佛山靠近香港。

因此,对中西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来说,未来这些城市要起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自身改善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等,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也需要省一级加大扶持和倾斜的力度,比如区域交通枢纽的建设、中心城市平台的做大做强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