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王传福,“疯狂”的比亚迪

2021-10-29
王传福的身上,究竟藏着多少故事?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智能相对论,作者Alex Chiang,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不久前,福布斯中国公布了2021最佳CEO榜单,小米集团雷军位列榜首,海康威视胡扬忠位列第二,现年55岁的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位列第三。

十余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不久后母亲骤然离世,嫂子卖嫁妆供他上学……从安徽芜湖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到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位列第三,王传福的身上,究竟藏着多少故事?

专注,才能博得“生机”

男人都是花心的吗?

至少王传福说得上是较为专一的。

《智能相对论》查询到,1987年,王传福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 (中南大学合并主体中南工业大学前身) 冶金物理化学系,三年后又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的研究,1992年成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研究室负责人,主攻电池开发。

从湘江之畔到帝王之都,从岳麓山脚到长安街西,但王传福人生的主轴始终没有偏移——搞电池。多年的专注让他“孵化”出了诸多成果,斩获了诸多头衔。

他被提拔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研究室负责人时,年仅26岁,同时也是当时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一年后,王传福由北京南下深圳,被任命为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从实验室的研发人员,转变为企业总经理,王传福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而这次转变,也将撼动不久之后的亚洲电池产业格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吃够镍镉电池的红利后,以环境污染为由,宣布退出镍镉电池市场,三洋、东芝等日本巨头企业逐步退场,转而开始研制、生产锂电池,并将已经成熟的镍镉电池产业转移至其他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

赴北京开会的王传福,偶然在一份外文报纸上瞥见这一消息。在当时的动力电池领域,日本独占大头。1992年,仅松下一家日本公司在当时全球镍镉电池市场的占有率就达约42%。

日本此举,在王传福的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直接催生的结果是——1995年比亚迪在深圳的“诞生”。

在当时全球对镍镉电池的需求还在增长的背景下,日本的市场退出行为引起的结果必然是镍镉电池的生产将被释放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宏观层面这是一个“时代红利”,多年的行业经验触燃了王传福心中创业的火苗,但在具体操作的微观层面,年届三十的王传福可谓“步履维艰”。

获250万启动资金后,最大的挑战来自生产线。

生产空间出现转移,但生产技术的差距未曾消弭。日本几大巨头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维系垄断地位,禁止向境外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和设备。彼时,如若按照日本的标准,建造一条能够生产镍镉电池且保证产能的生产线,所需资金上千万,这是仅有250万元启动资金的比亚迪无力承担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应对生产线难题,王传福采取了“人海战术”,将生产线分为两个部分,能够允许较大误差的环节通过人工来完成,而误差要求小的精密步骤,就让工人使用几块钱的夹具,模拟机器人状态。通过此举将生产线成本压缩到了十分之一。

索罗斯,在1997年也狠狠“拉”了王传福一把。亚洲金融风暴造成全球的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而日系厂商也深受其伤,因为负担不了巨额的亏损,纷纷退出镍镉电池市场,而具备“成本优势”的比亚迪则在全球舞台脱颖而出。

1997年,比亚迪的年销售额逼近1亿元,并取代三洋成为中国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1995年至1997年比亚迪的营收增长率破100%,成立三年已占据40%的全球市场份额。

比亚迪在发展初期成果的取得,与王传福十余年的专业积累是密切相关的,在资源匮乏之时先实现单点突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而当在单点取得成绩后,向全局的进发成了迫切且必要的事情。

跨界,成了“西西弗斯”

2018年11月18日,比亚迪24周年庆典上,王传福坐在比亚迪全新一代唐汽车上,向24万名比亚迪员工唱起了《涛声依旧》。也在当月,比亚迪新能源车的月销售量首度突破3万辆。

《智能相对论》查询到,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王传福称自己每天开着「唐」上下班。而每当比亚迪推出一款新车,王传福总是第一个“尝鲜者”。“他们不敢把车做得不好,不敢让车坐起来不舒服。也不敢让车里有异味,怕我开起来不开心”,王传福笑着回答。

在一辆新能源汽车里,电池模组几乎占据整车约40%的成本,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但18年前,带领比亚迪击败日本三洋公司,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厂商的王传福,在选择进入汽车行业时,外界几乎都是一片反对声,传言道“王传福疯了”,甚至将“西西弗斯在推石头”与“王传福要做汽车”相类比。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对外宣布与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出资2.695亿元人民币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正式进军汽车行业。该笔收购也是比亚迪成立8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王传福的“疯狂之举”,有其支撑的理由。

“做电池行业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但是比亚迪在电池行业的积累为它发展汽车业,尤其是电动汽车提供了便利”。在王传福当时的认知中,未来是属于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在汽油车是绝对主流的当时,与主流市场相悖的认知,很快遭到了强烈的“反扑”。

当王传福提议进军汽车领域后,比亚迪董事会可以说是一片沸腾,沸腾声中充斥的多是反对与恐惧。有人觉得,在电池行业短短几年内取得的巨大胜利,冲昏了王传福的头脑,从而导致其产生进军汽车行业的“荒谬”想法。一个没有任何“汽车基因”的企业,入局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汽车行业,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王传福也确实为其“荒谬”想法付出了代价。

收购秦川汽车一年后,比亚迪账面年亏损达7000余万,而在一年前,比亚迪的销售额为44亿元,利润总额9.8亿元。

从半路夭折的“316”项目,2005年的首款量产车比亚迪F3,到后来改良版的F3R,F6,王传福没有做出一款有说服力的车型。

很显然,在造车这件事上,王传福没有当年做电池时那般顺利,直至2009年王传福成为当年胡润中国百富榜榜首时,“剽窃者”、“投机者”,仍是附着在其身上的标签。

在比亚迪最困难的几年,王传福曾“大言不惭”道:“比亚迪要力争在2015年做到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曾经的豪言壮志也确实得以实现,2020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达到18.97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国第一。

用“西西弗斯推石头”,来比喻王传福决意进军汽车行业之举,或许也是较为恰当的。但西西弗斯的力量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自己的,对其命运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力。那块巨石,既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向着高处奋力挣扎,本身就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西西弗斯是如此,王传福或许也亦然。

围堵,危中也存机

王传福18年前的“疯狂”之举,也造就了18年后比亚迪在A股市场的“疯狂”。

截至2021年9月16日收盘,比亚迪最新市值逼近7300亿元,2021年以来股价涨幅达31.02%,而在去年全年,比亚迪股价年涨幅达307.81%,总市值目前位列A股前十。

而比亚迪的“疯狂”,不仅体现为市值层面,也表现在庞大的业务线上。

(图源:网络)

比亚迪目前的业务涵盖23个事业部,其中有几个事业部的业务是较为出挑的。第二事业部生产的电池,当前被运用在诸多品牌的手机、电脑上;第六事业部的功率半导体产品,其IGBT技术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国内市场份额大约在19%。

而连坐八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宝座的比亚迪,却迎来了不小的危机。2020年,对于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此局一开,绝无逆转可能。

数据显示,特斯拉2020年全年全球交付量为49.96万辆,同比增长36%,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为14.8万辆;而比亚迪去年全年整车销量为18.97万辆,虽销售数量在国内依旧位列第一,但却出现了17.35%的全年跌幅。

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比亚迪开始退居亚军。据统计,特斯拉2021年上半年中国区累计销量16.17万辆,而比亚迪同期的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为15.46万辆。与此同时,蔚来、理想、小鹏虽在销量上与比亚迪的差距犹存,但也是几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除去新能源汽车销量国内第一“皇冠”的掉落,比亚迪的另一项主业——手机代工,也面临着危机。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比亚迪手机部件、组装等产品业务的营收约60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38.3%。手机代工所产生的净利润和同比涨幅,都要好于其汽车相关业务,且该项业务成为比亚迪利润的主要来源。

2020年比亚迪电子的毛利率为13.2%,这一毛利率水准虽高于富士康,但与汽车业务25.2%的毛利率相比,仍相差甚远。比亚迪当前的困境显而易见,汽车业务目前对于补贴还具有较强依赖,作为盈利主体的电子代工业务又存在溢价不高等固有顽疾。

有趣的是,今年6月10日,一向较为低调的王传福,却上了一次微博热搜。

这肇始于王传福“喊话”雷军,“50亿对雷总不算啥,1000亿也不是事,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值多少钱?”

一语荡起千层波。这句话被一些人解读为“王传福不建议小米造车,造车是在浪费时间”。三天后,王传福亲自下场“辟谣”,称该问题被媒体误读,他的本意是在汽车迭代的领域里面,战略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战略方向就少走弯路,如果不好的战略方向,让你丢失3年或者4年的时间,那么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而实际上,小米与比亚迪早已存在合作关系,比亚迪给小米代工了大量的手机生产。而在未来的汽车业务上,王传福也表示将支持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发展,且比亚迪也愿意和小米在汽车领域合作,并且正在洽谈一些项目。如若能够成功拿下小米汽车的代工生产权,对比亚迪来说也算是一桩喜事。

二十年前,王传福依靠着十余年的专业积累,带领比亚迪在电池行业占据一席之地。二十年后,“专注”已然不再是王传福身上的显著标签,而已突破7000亿市值的比亚迪,俨然也在向着一个“多面体”发展。

准确预测比亚迪未来的发展,真是一件难事,而比亚迪能够壮大,虽与王传福的能力、魄力密切相关,但背后也少不了时机的推动以及深圳市政府的助力。一直以来,在中国企业界,机会派、市场派、资本派和管理派走马观花式的轮番占据舞台中央,王传福的胜利,或许也在昭示着技术派,也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章:

「1」《超过任正非成深圳40名先进模范之一?王传福:哥嫂是最大的恩人》,冷先生商业视界;

「2」《专访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三次机遇窗口期的“神操作”》,21世纪经济报道;

「3」《从电池到电车,王传福的焦虑不止“5000亿”》,中车网;

「4」《王传福造车:“狂”中带稳》,华祥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