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渗入家居腹地

2022-03-17
节点
四川社区社交
建立国内第一的资源社交市场。
最近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2014-07-01
我要联系
将鸿蒙进行到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锌产业(ID:xinchanye2021),作者:金旺,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19年8月10日,随着首款搭载鸿蒙系统产品的发布,华为迈入了智能电视这一全新领域。

余承东说,“华为不想做传统电视,我们将AI能力带到了家中大屏,因此称之为智慧屏。”

是智能电视,还是智慧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没有在音箱大战中拿到太多筹码的华为终于长出了一个可以深入家庭的新触角,这个触角对于华为来说至关重要。

这一年,智能家居第一把火刚刚燃烧殆尽,不过,更为混乱、也更为兴奋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01 硬件热潮与圈地大战

2015年,国内智能硬件创业热潮刚刚兴起,整个行业一时进入了西部牛仔式狂热时期,彼时,一批早期创业者凭借智能插座、智能灯泡、智能遥控器零星几款简单的智能硬件赚到了第一桶金,大多数创业者开始讨论:下一款爆款硬件是什么,谁能卖出第一个百万量级产品。

这时,两股力量的出现,改变了后来的智能家居战局。

一股力量是智能音箱,2015年亚马逊Echo的火爆程度超过了当时任意一款智能硬件,看到这样的势头,阿里、百度、小米在之后几年里纷纷将这一产品引入到国内市场,经过几轮补贴大战后,智能音箱迅速崛起,中国智能音箱市场体量很快突破了千万台,全球市场体量更是迅速达到亿级规模。

另一股力量则是标准协议和云平台,相较于硬件市场的贴身肉搏,互联网头部企业更擅长通过标准协议和云平台铺开生态,智能家居的圈地大战一触即发。

华为智能家居版图同样在2015年展开,这年年底,在荣耀2周年发布会上,荣耀赵明首次提及华为HiLink协议时表示,“HiLink是继华为海思芯片后又一历史性突破。”

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宣布开源LiteOS系统,这一自2012年立项研发的轻量级嵌入式系统,与HiLink协议一并成为这一年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埋下的两枚棋子。


在碎片化严重、硬件产品不断涌现的那几年里,所有人都明白,搞定越多厂商、圈到越多产品的玩家越有可能最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统江湖,对于谋求生态扩张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而言,用户数/设备连接量也就成了当时的一个重要指标。

据华为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HiLink用户数达到2000万,2019年用户数突破5000万,设备连接量则从300万猛增到了1.5亿。

在2019年3月的一场智能家居发布会上,余承东更是声称“三年要连接国内三分之一的智能家电”。

不过,当年忙于此事的远不只华为一家企业,阿里、百度、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厂商均有加入到这场圈地大战中,小米IoT平台2019年设备连接量甚至号称达到了2.35亿台,设备连接量比华为足足多出了50%。

平台竞速疯长,一时蔚为壮观。

02 华为开始卖电视

在互联网这场智能家居竞速赛中,早早布局了生态链的小米无疑是赢家之一,除了生态链之外,小米的电视、路由器一直与手机、MIUI并称为四大核心业务,这四大核心业务后来也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生态体系中的关键节点。

相较于小米,华为手机、路由器在2020年之前一直保持着绝对优势,在手机系统上也有自己的EMUI,乃至后来名声大噪的鸿蒙系统,唯一不足之处在于一直没有自己的电视业务。

看着小米电视一天天壮大起来,尤其是在智能家居在华为消费者业务中的战略地位逐渐明确时,被奉为家庭中心的智能电视对于当时的华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

2019年8月10日,在这一年的HDC上,华为第一台智能电视,或者说是智慧屏正式面世,首台智慧屏虽然由荣耀品牌试水发布,但为了与市面上已有的诸多产品区分开,华为仍是下了不少功夫,不仅首次搭载了华为憋了许久的鸿蒙系统,还搭载了鸿鹄818(CPU)、海思Hi3516DV300(NPU)、海思Hi1103(Wi-Fi)在内的多颗自研芯片。

华为品牌的智慧屏来得要晚一些,在一个月后德国慕尼黑的发布会上对外发布。

自此之后,作为华为「1+8+N」全场景生态中最后补齐的一个“入口”,也是余承东口中的智慧生活“双中心”之一,智慧屏在华为消费者业务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成为华为智能家居体系中的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地位体现在华为消费者业务在战略上的重视。在之后两年多时间里,华为先后推出了X系列、S系列、V系列三个系列十数款智慧屏产品,价位覆盖3000元-2.5万元,每场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发布会,余承东都会花近一半的时间来讲智慧屏的新产品。

然而,华为智慧屏出货量并没能为华为消费者业务撑起半边天,最新数据显示,华为2021年智慧屏出货量约为150万台,这与华为2020年年初定下的“未来三年实现年销量1000万台”的目标相去甚远。

为此,华为不得不放下身段,2021年5月发布的入门级智慧屏——华为智慧屏SE在今年直接跳票到1999元,开始下探到智能电视的低端市场。

03 干回通信老本行

2019年3月14日,在上海家电展上,余承东提出了华为的「1+8+N」战略,华为以手机业务为核心的全场景生态版图由此展开。


也是在这场发布会上,余承东指出:

中国每卖出3台手机,就有一台是华为(华为+荣耀)的,华为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每卖出两台智能手机就能有一台是华为的,即市场份额接近50%。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荣耀拆分独立,华为手机业务业务一落千丈,甚至掉出了行业第一梯队阵营。这一年,在智能家居这一垂直领域里,华为开始酝酿新的布局。

华为以通信起家,早期业务是围绕一种通信设备——交换机展开,当年国内固定电话发展如火如荼,交换机正是固定电话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设备,1994年,华为研发出第一台万门交换机C&C08,C&C08成为华为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化企业的一个基础。

2020年,在全屋智能浪潮下,华为毫无意外地提出了自己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有所不同的是,在这套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中,华为用了两张网——一张基于家庭宽带和Wi-Fi 6的无线网,一张基于PLC-IoT的有线网。


什么是PLC-IoT?

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又称电力线通信技术,由于稳定性高,在城市配电网络中多有应用。按频段细分的话,PLC技术又可以分为窄带、中频带、宽带技术,华为提出的PLC-IoT是基于国家电网HPLC规范和IEEE 1901.1国际标准的一项有线通信技术。

PLC-IoT工作在0.7-12MHz频段,应用层通信速率在100kbps-2Mbps,可在数公里范围内稳定传输信息。

作为一项有线通信技术,PLC-IoT虽然联网稳定性更高,但组网不像WiFi、蓝牙等无线网络那样方便,需要单独布线组网,这使得它并不适用于多为硬件单品或用户自己组网的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初期,直到地产厂商入局、智能家居B端生意火起后,这类技术才有了用户之地。

华为是在2020年底推出的这套方案,这时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已经从后装市场转入前装市场,尽情地享受着地产红利带来的规模化生意,华为这套方案当时也用到了与中海地产合作的智慧社区试点项目中。

04 华为硬件扩品,鸿蒙渗入家居

2021年4月,华为对智能家居战略进一步升级——从原有的「1+8+N」全场景战略中拆分出一个「1+2+N」全屋智能战略,在这一战略中,发展受阻的手机业务淡出了众人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主机。

“1”指的正是家庭主机,家庭主机主要由华为H6路由器、光猫、PLC主机组成,相当于将家中原有的各类组网硬件集成到了一个产品中,这个产品被用于直接取代家庭弱电箱;

“2”指的则是前文提到的两张网,PLC-IoT有线网络用于连接各类家庭系统,Wi-Fi 6无线网络则用于连接手机、电视、家庭摄像头等后装入场的硬件产品。


这样的家庭主机及复杂的组网系统意味着华为这套全屋智能方案做的是B端生意、面向的是前装市场,要通过这套方案实现100㎡房屋的家装,至少需要约10万元;200㎡房屋的家装费用更是高达约15万元。

然而,这时的智能家居地产红利已经出现了些许变数,地产行业暴雷不断,资金紧缩,有从业者告诉锌产业,“在地产项目中,全屋智能算不上刚需,如果预算紧张的话,最先被砍掉的一般都是用在智能家居上的预算。”

照此看来,接下来还有多少楼盘拿得出足够预算来为这套10万元起售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买单就成了摆在华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正因如此,在今天华为的智能家居发布会上,锌产业发现,华为对全屋智能方案进行了一波更新,在这波更新中,华为做出了两个改变:

一方面,华为开始亲自下场做更多的家居硬件。此次华为不仅发布了亲自下场做的中控屏,还发布了自己的智能门锁、人体检测传感器、PLC灯光驱动器。


另一方面,华为将全屋智能方案成本进一步压低,针对80㎡左右的中小户型房屋发布了起售价近4万元的低配版全屋智能方案。

此外,智能家居也已经成了华为鸿蒙系统的试炼场。

在鸿蒙系统发布之前,任正非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就曾强调,“鸿蒙系统的产生,本身并不是为了(给)手机用,而是为了做物联网。”

这样的想法在华为智能家居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今,鸿蒙系统已经贯穿华为智能家居各类产品和系统,不仅应用到了华为家庭主机的中央控制系统中,在华为路由器、中控屏、智能门锁等产品中,也都嵌入了鸿蒙系统。

实际上,早在2021年4月,华为就已经用鸿蒙智联(HarmonyOS Connect)取代了原来的HiLink成为华为全屋智能新的生态品牌,余承东甚至称鸿蒙系统是“华为智能家居的底座”。

显然,智能家居已经成了鸿蒙系统的关键地带,也在逐渐成为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十年不可或缺的核心业务。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