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代表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及其供应链的逐步成熟,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大幅超过预期。汽车电动化的产业浪潮已经呼啸而来,而电动汽车的普及又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当前,电动化和智能化正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发生深刻变革,电池、电气、电控等核心技术重新定义了汽车工业的生产流程,在解放人力打造智能移动空间的愿景下,汽车智能化的供应链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对资本而言,参与到汽车产业这一新的百年浪潮之中,支持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也是实践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总方针的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元禾控股联合华泰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共同举办了元禾产业汇之“电动化与智能化背景下汽车产业链的重塑与革新”行业沙龙,活动以视频直播的形式举行,元禾控股董事长、总裁刘澄伟和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江禹出席活动并致辞,国内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代表、创业企业、产业投资人齐聚线上,共同探讨汽车产业链未来发展机遇,吸引了超千人观看。
以下我们选取了与会嘉宾的部分发言观点,期望对你有所启发。
后疫情时代的汽车产业判断
中科创达(300496.SZ)是中国首家成功上市的智能操作系统技术企业,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智能世界为使命,业务遍布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物联网、智能视觉等领域。关于后疫情时代的汽车产业,中科创达执行总裁武文光有几点判断:
产业聚集程度提升。随着疫情的持续,产业集聚度会提高,从几个方面能非常明确的感受,重构产业格局在汽车当中尤为突出。全球性企业在资源、技术以及产业主要要素的集中度会变高,同时,我们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保证供应链安全,这些都会助推行业发展,产业密度会变高。
产业网的质量决定产品未来。产业链向产业网发展,串联结构进化为网状连接。在这个过程当中,关系越来越平了。原来一家主机厂能主导很多人的命运,现在只要你有价值,在细分领域能独树一帜,给各方提供价值。原来产业链创造物流链、资金链、信息链,现在都是开放型状,都是发散型,更适合于软件件形态。
电动车将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从数据来看,这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再看未来,中国与欧洲的电动车需求量最为强劲。新能源车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更多的企业有能力来制造整车,同时,电动车的产生,对于感知、决策和执行整个智能化的三大主要步骤也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为智能化提供了空间。
软件仍是实现整车差异化的主要手段。软件定义汽车。通过软件实现差异化成为趋势,主要增量在软件与系统集成/验证,OS/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持续增长。操作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础,为所有应用提供运行环境,围绕操作系统才能构建一个庞大的应用生态。在使用环境、安全登记、复杂程度、功能需求等方面,也对传统操作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
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近期的最大增量。目前全球自动驾驶处于L2向L2.9级别转化的过程。从感知系统,无论是超声波、毫米波和激光,到决策到执行以及车路协同、单车判断等等,这些领域未来都会出来非常多的企业来。预计2025年开始,智能驾驶将进入产品发展期,产品和技术不断成熟,市场逐步放大,产业链蓬勃发展,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千亿美元。
如何把握智能电动汽车的变革机遇
“人们倾向于高估新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其长期影响。”华泰证券董事总经理、科技与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黄乐平谈及如何把握智能电动汽车的变革机遇时讲到:
关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变革可以分为三点:第一,行业加速整合,全球汽车产业链从日本和德国向中国和美国切换,中国汽车产业的中心向北上深迁移。背后的逻辑是智能驾驶汽车需要软件人才,需要计算机,需要电子的人才相结合,这是很大的变革。第二,产业环节的变革,过去汽车行业是一个垂直整合的封闭模式,手机行业是一个分工明确的行业,未来会不会出现汽车行业的高通和谷歌?第三,谁将成为中国的特斯拉?和燃油车不一样,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高,电动车自主品牌有望弯道超车。
智能化会带来新的硬件投资机会:过去,汽车是外观设计的变革,现在软件升级的趋势比较明显。汽车EEA中央架构下,汽车变成四个轮子的手机,产品开发周期大幅缩短。特斯拉就是以设计手机的思路设计汽车,整车架构不变的前提下持续迭代芯片与功能。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也是摸着特斯拉过河,引领中央集中式架构,实现对“百年老店”的弯道超车。这其中,可以把握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动力总成域国产替代投资机遇。
汽车产业的算力革命
德赛西威(股票代码:002920.SZ)是国际领先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之一,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的整合,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德赛西威智能驾驶辅助事业单元副总经理葛俊钦以“汽车产业的算力革命”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关于汽车产业的变革。回顾汽车百年历史,汽车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将会有更智能的车、更互联的环境,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以2012年为转折点,AI模型和AI性能在这十年高速发展。算力是AI能力的基础,它所带来的颠覆性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在几十年后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将从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从机器变成类人。
关于汽车算力的发展。根据罗兰贝格的分析报告,全球智能驾驶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L1/L2/L3将达到85%渗透率。我们可以看到,汽车整车的支撑架构正在发生变化:分布式架构将会变成中央集成式架构。总的归纳就是“科技配置做加法,车型平台做减法”;
从最初的智能驾驶功能,到海量的运营数据收集,再到AI技术的发展以及整套技术的工程化,智能网联汽车的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架构集成度呈现“硬件集中化,软件虚拟化”的趋势。现在智能驾驶技术已经不像过去的雾里看花,所以下半场会更残酷,会更考验大家在各自技术领域有没有做到最好。
产业投资人的投资策略与产业赋能
华泰联合证券TMT行业部联席负责人田来主持了以“产业投资人的投资策略与产业赋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吉利控股集团厚同资本CEO/创始合伙人尚晓辉、北汽产投副总经理贾广宏、小米集团产业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王阳、汇川技术产业投资部投资总监李艳昌、蔚来资本助理董事史佳琦五位嘉宾分享了投资节奏、投资策略。
田来:疫情和汽车芯片供应链短缺双重影响之下,汽车行业短暂遇冷,在经历了最初的萌芽、火爆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到现在逐渐回归理性,愈发重视场景与落地。大家对此有何感受?在这种发展趋势之下,大家对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保持怎样的态度?是放缓还是保持原有的节奏继续推进?
史佳琦:价格是供需痛点的信号,痛点也是这个行业有新的机会出现的信号。从大的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在疫情的底色下,表现仍然是非常突出甚至远高于预期。从项目供给端来看,有不少好的企业在抓住机会,无论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国产化替代还是出海,从项目形式上来看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上市公司分拆旗下业务、在海外市场发金融衍生品。
李艳昌:汽车产业链赛道是激烈且透明的竞争,这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特点。我们将持续挖掘有技术、有创新性,跟业务产生协同空间的早期项目,利用我们所具备的在产业上的核心能力,包括对产业的理解,陪伴项目一起来成长。我们对赛道和方向是非常乐观,但是对于投资比较谨慎,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投资的节奏没有太大的变化。
王阳:我们觉得汽车供应链会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短,包括平台化,跟过去智能手机应该是相同的规律。目前我们出手会比较谨慎一些,节奏也会稍微有所放缓,但如果看到特别优秀的团队以及特别有前景的技术,包括发展特别好的公司,我们还是在抢着投的阶段。
贾广宏:我们保持比较稳健的出手频率。今年会不会行情变得更差?我会问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你有没有钱?大家都募了新基金,大家都很看好新能源,那怎么行情不好?行情一定会很好,好到可能出手还很难。到底什么算是好的行情?未必市场火热,甚至车市火爆才是好的出手时机。认知有差,事情总在反转,大家应该还是要有所坚持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尚晓辉:这两年汽车由于受到高端芯片卡脖子的影响加上产业链受疫情的影响的确面临一些滑坡,但我们的投资节奏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我们觉得投资不会因为短期的影响而退步。首先是汽车产业肯定是不会再走回头路的,另外,双碳目标对汽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认为项目投资有一个周期,我们希望早期进行布局,和项目一起长大,在后续市场转暖的时候就已经在市场上站住脚。
田来:投资汽车产业链公司,你们最看重的一点公司特质,或者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哪类公司更有机会成为行业龙头?
尚晓辉:第一个,在汽车上面的重要程度。第二个,产品创新性和独特性怎么样?第三个,团队对汽车行业的理解程度。另外,我们现在有时候会往上游看项目。对这样一些行业,我们更重要的是看产品创新性、独特性以及在汽车方面的重要程度。市场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创新项目来讲,产品刚刚定型或者还在开拓市场过程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愿意通过我们的产业背景跟他一起完善产品,让他在汽车产业里面站住脚,后续再一起去开拓市场。
贾广宏:成为龙头意味着不可能有明显的短板。不仅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很好的运气才能成为龙头。成为龙头当然是很难的,但是它在行业内创造价值,值这些估值,即使别人觉得估值贵的时候,你能判定出来它的价值是超越当下的价格,值得为此投入的,这样就可以了。我们属于技术驱动型,比较愿意在需要我们的时候进入。如何评价一个技术?有一个显性优势和隐性知识是值得注意的,显性优势大家谁都能看到,以至于很难有认知差。隐性就是需要大家进行认真思考和琢磨的,这个可能更为重要,尤其是琢磨两点:门槛和壁垒。作为汽车产业资本,我倒不太关心他是不是了解汽车行业,因为我们理解,我们能打通渠道,我就希望你跟我们不一样。
王阳:我们很看中大赛道下面细分赛道的确定性和成长性。另外,我们希望看到替代国外的供应商,比如说这个市场可能百分之八九十是国外公司垄断,那给国产替代一个比较大的机会点。再有,我们看中比较多的还是团队,最好团队相对控股比较多,比较团结,有技术背景,有成功经验。灵魂人物CEO有技术背景,这种CEO对企业会有非常大的加分,这样他带领团队会逐步从成功走向成功,包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也会带领团队去解决困难,应对这些挑战。
李艳昌:我们还看中一个软的能力,在于团队对于汽车产业的韧性。因为汽车产业是很艰苦的行业,汽车产业链对于产品的打磨,成本的管控,供应链招募,这一套东西都是到了极致的点。在成长过程当中,对于艰苦的预期,对于将来要遇到困难的预期跟你的解决办法,能不能有所准备,或者说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有没有韧劲,所以在团队层面,除了包括技术背景、产业背景这些大家都在看的点以外,还是在于能否艰苦的生活。第二,能够长期坚持对于一个核心事物的追求或者说一个核心事业的追求,坚持在这个赛道做产品迭代,技术迭代,我们希望看到项目有这些特质。
史佳琦: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宏观上来讲,投资本质是一种双向的陪伴,底层还是在寻找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创始人和团队,去寻找那些和我们有相似的使命愿景的创业团队,他们能够非常敏锐地去发现市场的机会,明确公司业务的价值主张,并且能够搭建高效的组织,有终局思维,能够引领正道,追求卓越。微观来讲,尤其在汽车和新能源相关赛道上面,能够敏捷洞悉市场,关注到终端消费者需求变化,将关键技术产业化,这一点是尤其关注的重点。
汽车电动化发展背景下的产业机遇
元禾控股直投三部副总经理汪志超主持了以“汽车电动化发展背景下的产业机遇”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智绿科技创始人&CEO尹家彤、易弗明创始人&CTO易红亮、英磁新能源创始人&CEO裴瑞林和曼弗莱德总经理郑风华,围绕市场机遇与挑战、商业化落地等维度展开了讨论。
汪志超:在目前汽车电动化趋势下,大家眼中的市场机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请分享一下。
尹家彤:智绿科技的定位是做一家电动汽车高压电连接和配电整体解决方案的零部件供应商。我们做的高压连接和配电在电动汽车占比还算是比较高,在这个增量市场下,我们这个细分领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国产化替代,在目前成本压力、交付要及时、供应链安全的条件下,自主品牌优势会越来越突出,这也给替代进口的零部件厂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快速增大自己的服务能力,比如说项目能力、制造能力。
易红亮:易弗明专注于汽车先进高强钢领域,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电动化的发展,车身都是必备的器件。汽车往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之后,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对于我们初创企业来讲,从运行机制上来看,技术效率比其他大公司要高的多,这是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机会。汽车从传统车转向新能源之后,对车身选材来讲,钢结材料是金属材料里面碳排放最低的材料,所以大家会更倾向于使用高强钢实现轻量化,这是第二个机会。电动化天时地利人和,借助这两个机遇,易弗明完成了从材料源头性创新到车身一体化制造技术开发。
裴瑞林:英磁新能源主要是做高性能的新能源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用的高性能电机。新能源车市场非常大,给我们带来的机会也很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是最核心的技术,我们做的电机等于是它的心脏。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做到:第一,找准渠道,把你积累的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通过你的技术亮点占领新的市场。第二,和大企业联合绑定,做它最需要的那一块。第三个,要做细分市场,做别人不能取代的,做最顶端的技术,把成本控制到最好,工艺做到最先进。
郑风华:曼弗莱德是专注在新能源领域专业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的装备制造商。电动化的背景下,汽车越来越多多,那么电池也会越来越多,电池该怎么办?要么储能,要么回收。此外我特别还想提一下切片机。2019年,我们团队交付了全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300吨切片机,到现在已经稳定运行了三年,客户反馈非常好。随着电动汽车一体化,零件越来越大,我们这款设备突然之间成为了一个必需,产能一下子爆发。
汪志超:汽车产业链,技术如何商业化落地?
尹家彤:技术如何商业化落地,需要做到这几点:第一,技术要领先或者要有创新性。第二,一致性要做得好。第三,要有一定的规模。第四,要有成本优势。具备三个以上的优势才能到第一梯队,如果要想成为行业领导者,四个优势都要具备。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或者格局变化,我的感觉是已经从技术竞争慢慢走向资本竞争。还有细分市场定位的问题,以智绿为例,我们会重点做两端市场,一端是成本领先的项目,另一端是技术领先的项目。
易红亮:汽车高强度钢一旦进入汽车体系之后,通常来讲它的黏性至少是10-20年。因为我们是纯粹的技术公司,要打破商业壁垒,除了材料的原创性创新,还要把整个产业链重新构建起来,这个过程中间最难的是价值传递,让所有的汽车厂、零部件厂,一说我们这个技术,都愿意跟着我们走。除了技术创新要考虑整个产业链,价值分利的时候也要考虑全产业链。一个公司的成长要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但是作为企业家和企业来讲,这个公司不能有缺腿,只有一个方面的优势打不破现有的商业格局。从技术到产业链再到商业价值的传递,才能最终形成商业产业链闭环。
裴瑞林:创业不得不经历四步,就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商品,商品再到现金,我大致总结了四点跟大家分享:第一点,一定要坚持初心,就是坚持最擅长的事情,持续投入研发,要去研究你感兴趣的东西,同时要做市场需要的东西。第二点,稳扎稳打,高科技制造业有很长的生命周期,谁都不可能有捷径走,我的想法是战略上一定要慢,但是工作上要快。第三点,守正出奇,在坚持初心和稳扎稳打之后,我们要发挥最擅长的创新技术。其次,眼光还是要有些差异化,想方设法也跟竞争对手展开合作,求同存异寻找更多的机会。还有,要善待供应商。第四点,思维的转变,要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快速充实自己的技术思维和商业思维并能灵活切换。
郑风华: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第一步是先活下来,活下来站住脚之后。我主要讲两点:第一个,技术创新是放在首位的,有技术创新的帮助才能站住脚。第二个,方向明确,目光坚定,长期主义。
方向明确指的是市场策略、装备和研发方向要非常明确;目光坚定是指我们专注于头部客户;长期主义,对于新创企业来说,每年拿几千万砸未来工艺路线还不是非常明确的赛道其实是要有勇气的,但是我们认为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电池未来一定是会被回收的,所以我们坚持投入研发,也告诉团队要沉得下心,坚持长期主义。
汽车智能化发展与产业链革新
元禾控股直投一部副总经理金光杰主持了以“汽车智能化发展与产业链革新”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知行汽车创始人&CEO宋阳、楚航科技创始人&CEO楚詠焱、艾拉比智能董事长孙荣卫、华砺智行董事长&总裁邱志军、飞芯电子董事长雷述宇五位嘉宾共同探讨了汽车智能化发展背景下的场景落地、挑战和未来趋势。
金光杰:在智能化大趋势下有些场景落地比较快,有些场景落地相对来说比较慢,站在大家角度来说,大家认为哪些场景是消费者实实在在可以看的到新的应用场景?除了落地以外,在实操过程当中碰到过哪些内部和外部的困难,都是怎么来克服的?
宋阳:知行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领域前装系统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高科技公司。关于如何先落地,我们想做的就是让买车的人体验最好,同时也要控制成本。怎么做?做自动驾驶所有的功能,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其次是舒适性。比如,我们通过把停车、泊车、360环视三大类场景都放在一个域控里面,这样可以显著降低成本,不但利用了算力,而且重复利用了周边的传感器,总体上达到了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供非常好的客户体验的方式,这样的话,能够率先规模化落地。
说一下外部的困难,涉及到硬件的是芯片短缺。内部的困难就是如何把这个产品商业化。那我们首先从场景出发,从最终买车人的体验出发来做我们的战略,同时要考虑市场方向,如何实现模块化,如何实现软硬分离等等,把产品做一个比较合适的成本,覆盖不同的车型。
楚詠焱:楚航科技致力于研发、生产基于77/79GHz及高频率段毫米波雷达的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自动驾驶系统。其实在做落地的时候不会针对某一个Level去落地,而是要针对某一个功能落地。智能化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更安全舒适地驾驶。现在最先落地的L2以下ADSD这些功能,比如说ACC自适应巡航、AEB自动紧急刹车、BSD盲区监测、开门预警,都是毫米波雷达能够为智能驾驶功能赋能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塞车自动驾驶、低速场景下的泊车自动驾驶,还有智能座舱,这在短期内都会实现。更高级的场景,完全脱手的自动驾驶,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面临落地的问题有三点:第一个,自动驾驶中我们面对的都是场景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是多样到无限的,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的场景,这对落地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做到更多的覆盖。第二个,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创新智能化,在汽车行业之内,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保证汽车行车安全,保证可靠性,一致性。第三个是成本的控制,汽车是规模性行业,没有控制好成本的规模是致命的,创业不是自我感觉炫酷的事,企业运营要给投资人、员工创造价值。
孙荣卫:艾拉比是一家车联网软件公司,我们的主要产品是给客户提供OTA产品和解决方案。其实过去一年里落地比较好的一个是智能卡拉OK,第二个是游戏。从我自己个人角度来看,下一个可能要落地的就是智能诊断,智能升级。
回想过去几年,困难可能在于合作伙伴和客户关系协调上面。一开始我们的方式是普遍去适应大家,经过过去几年的积累,渐渐有了一套成体系的流程和方法,可以把我们的流程和方法告诉合作伙伴,告诉他们这一套流程和体系对大家来说都是最高效的,我们现在也正在推进这一套流程和体系,就目前看来市场反响还是不错的。
邱志军:华砺智行是一家从事车路协同和智能网联的科技型公司。对于智能网联或者车路协同早期规模化落地,我认为起跑点在路,决胜点在车,将来核心是围绕车路通讯规模化数据的智能化。
现在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智能网联应用怎么样从DEMO演示变成有商业模式支撑常态化的运营。第二个问题是商业运营如何大幅度去降低建设的成本。第三个问题是区域之间怎样形成跨区域的互联互通。第四个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到底应该怎么样。
雷述宇:飞芯电子一家专注于光电设备,激光雷达及其核心芯片研发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激光雷达而言,在产业应用方面,首先要明确你到底是在哪个应用场景下,这样才能知道你的设计要满足哪些要求。如果是给量产车做激光雷达,最关键需要实现的能力是同类设备区分,前期一定都要约定好所有的方案,才能做真正让大家落地的方案。同时激光雷达有很多应用,不同应用激光雷达的性能差异会很大,所用的探测机理不同,带来的方案设计上就会有很多不同,所以前期作为创业公司,还是要分析到底是做哪个方向的激光雷达实现市场化。
金光杰:如何看待未来五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邱志军:产品随着技术逐步迭代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虽然我们希望我们的技术产品快速迭代到量产产品里去,但这个过程可能还是有它的客观规律。要结合不同的文化,结合不同的客户特点,市场特点,相对客观和冷静地判断和规划技术和产品迭代。
雷述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一个技术的生命周期。在未来三五年,甚至未来二十年激光雷达探测机理会有革命性的改变,我们一定要从物理层、数学层来研究,这样才有可能探索出来更高效的方式,这也是中国的机会,因为我们做大部分国产替代,都依赖于国外底层研究,甚至应用层也都做好了,我们只是利用中国市场和增长做国产替代,但是激光雷达是先提出需求,但是底层理论研究很不充分,如果要有突破,那真的就是革命性的突破,直接就是国际先进水平,不用说替代了。
在关于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汽车产业链的重塑与革新讨论结束后,楚航科技、艾拉比、飞芯电子、英磁新能源四家汽车产业链企业从技术、产品、市场、团队等方面进行了路演。
新型产业链生态离不开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元禾产业汇旨在加强产业上下游对接,从早期科技企业的实际战略需求出发,积极帮助他们引进相应的产业资源。
未来,元禾投后服务将构筑更高效的多方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助力企业间的深度合作,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禾汇”(ID:gh_044127631a97),作者:元禾控股,创业邦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