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牌CEO李瑞峰和华为余承东的“口水战”,迅速在舆论场上掀起了“增程式混动技术是否落后”的争论。就在吃瓜群众们一脸懵圈的时候,长城的柠檬DHT混动系统适时出现在了不少媒体的宣传稿中。
本以为这场争论即将无疾而终,“吉利混动车抄袭奇瑞车技术”的说法却不胫而走。新一轮真假难辨的舆论战中,几乎没有人关注双方是否存在专利侵权问题,焦点被集中在混动、DHT等熟悉的名词上。
无论是公关层面的有意为之,还是触及核心利益的摩擦,在国内电动汽车的年销量超过百万台,市场保有量超过一千万台的特殊节点上,一向“坐冷板凳”的混动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刷存在感”。
巧妙的时机选择,猛烈的舆论造势,不休的争议话题,看似偶然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场精心编制的阳谋。
01 先来一波名词解析
对于许多人来说,“混动”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词汇,单单是国内车企对于混动技术的命名,就出现了DM-i、iDD、Hi·X、DHT、ET-i等不同说法,烧脑程度绝不输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类型。
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楚混动技术的原理,这里尝试在技术结构上将时下流行的混动技术划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种是串联构型。也就是经常听到的“增程式”,特点是发动机只进行发电,然后由电动机驱动车轮。因为整个系统是一级级串起来的,由此被命名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构型最为简单,也是最早出现的混动技术。
早期采用串联构型的车型并不多,认知度比较高的车型是日产轩逸e-POWER,主打市区工况下的低油耗,但在高速场景下的油耗表现并不乐观。进入到电动汽车时代后,出现了理想ONE、问界M5等“增程式”车型,同样采用的是串联构型,但额外配置了大容量电池和充电接口。
第二种是串并联构型。与串联构型对应的是并联构型,发动机只和变速箱协调工作,不能用来发电,电机主要由电池组供电,一旦电池的电量不足时,不仅油耗大幅上升,驾驶体验也大打折扣。
将串联构型和并联构型组合升级的串并联构型,可以说是当前最流行的混动技术,既可以让发动机驱动车轮,也能够为电池组发电,本田的i-MMD、比亚迪DM-i、吉利的雷神智擎Hi·X、长城的柠檬智能DHT等都属于串并联构型的混动技术。由于涉及到不同行驶状态的切换,对混动的逻辑要求比较高。
第三种是功率分流构型。主要通过一个行星齿轮组形成动力分配器,低速时可以用电力带动行星齿轮组驱动车辆,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启动介入,一部分动力用作驱动车辆,另一部分传输给电机辅助驱动车辆。
功率分流构型的结构算不上复杂,但需要精准匹配电机与发动机间的耦合工况,目前仍是丰田的“专属”。虽然功率分流构型拥有出色的节油性和平顺性,可行星齿轮组的耐受扭力有限,导致动力调校偏于保守,再加上缺少大电池组和充电口,纯电续航只有几公里,未能被划入“新能源”行列。
因为结构上的不同,“混动技术”形成了一条隐形的鄙视链,串并联构型往往看不上串联构型,又普遍将丰田视为必须要逾越的高峰。李瑞峰和余承东的论战,某种程度上就是“鄙视链”的延伸,同时也夹杂着一些私心。
02 一个有趣的时间点
毕竟混动技术已经推出了二十多年,余承东站台的问界M7也不是第一台主打增程模式的车型。传统车企选择在这个时候为混动技术制造声势,显然不是纯粹蹭热点,而是为了将混动市场推向爆发期。
对混动技术的进化史稍作盘点的话,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7年到2012年,丰田的THS在全球混动市场一手遮天,同期的国内主机厂商还在死磕发动机制造;第二阶段是2012年到2021年,本田在2012年底推出了i-MMD,逐渐开启了“两田”垄断混动车的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21年后,比亚迪DM-i、雷神智擎Hi·X、柠檬智能DHT等国产混动技术纷纷走向市场。
单从时间线上就可以看到,国内主机厂商在混动技术上一直落后于日企,即使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长安等都在2021年前后拿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无不进行了多年的摸爬滚打。
比如比亚迪在2008年就推出了混动车型F3DM,并且采用了电驱为主、发动机直驱为辅的串并联构型。彼时比亚迪缺少开发高效率发动机的技术,而且串并联构型的控制过于复杂,产品基本没有太大竞争力。
直到2014年,比亚迪才推出第二代混动技术,不再坚持最初的节能理念,将性能作为混动的主旨,所以第二代混动技术以并联为主,发动机的作用是为电池充电,只有在极为苛刻的条件下才会进入并联模式。
经过近七年时间的磨合后,比亚迪在2021年初推出了DM-i系统,但和此前的混动系统几乎没有太多瓜葛,取消了变速箱,采用了小排量发动机,同时增大了电机功率和电池容量,并回归了串并联混联的结构,陆续搭载于汉DM-i、秦PLUS DM-i、宋PLUS DM-i等畅销车型。
过程同样曲折的还有吉利的雷神智擎Hi·X。
据传吉利在2005年开始研发混动技术,期间经历了MHEV到PHEV的换道,甚至想要复刻出丰田的“行星齿轮式机电耦合系统”,和一家名叫“科力远”的公司联合研发CHS混动系统。2018年开始新一代混动系统的研发,逐渐统一了所有动力总成的规划,在2021年推出了雷神智擎 Hi·X,包含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两套系统。
国产车企终于在2021年做好了冲刺混动市场的准备,但汽车市场的风头早已电动汽车和造车新势力占据。
03 人为制造“主场优势”
混动技术的研发周期长,可汽车市场的变化却很快。在国内车企埋头追赶“两田”的悠悠岁月里,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一大批新势力悄悄做好了重构汽车行业固有格局的准备。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国内市场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在2022年4月达到1033万台,传统车企已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型的销量榜单中,排名前十的车型里,比亚迪的混动和电动车型占据了5位,尽管五款车型的累计销量不及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却保住了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强势地位,长城、长安、奇瑞和吉利等燃油车时代不输比亚迪的国产品牌,则无缘前十榜单。
对销量数据再做细分的话,理想ONE、蔚来ES6、小鹏P7等造车新势力的热销车型,起步价普遍在25万元以上,传统车企热销的车型,除了比亚迪汉以外,价格大多在20万元以下,五菱宏光、奇瑞、长安、广汽等车企虽然在销量上排名靠前,可销量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区间。
其中隐藏的信号已经相当危险:在“两碳”的宏观背景下,新能源已是毋庸置疑的趋势,许多传统车企却未能抓住新能源的机会窗口;哪怕靠价格上的优势刺激了销量,通往高端市场的大门正在被锁上。想要改写汽车市场的潜在格局,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混动技术,可以说是传统车企最有利的武器。
特别是在油价高涨的2022年,消除了里程焦虑和油耗焦虑的混动车型,正在一大波汹涌的品牌营销下,成为无数用户心中的最佳选择。面对难能可贵的新窗口期,传统车企自然想要靠混动技术扳回一局。
按照亿欧智库的统计,2021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约为133.3万辆,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838.2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达到61.7%。倘若错过了2022年的“翻盘局”,传统车企大概率会失去市场主导地位,奇瑞、吉利、长城等集体唱好混动技术的原因不言而喻。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抱怨:“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占汽车总成本的60%,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由于动力电池的价格太高,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想要走出有销量、没利润的泥潭,对动力电池依赖较少的混动技术,几乎是唯一的选项。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混动技术热度的陡增,俨然是传统车企主动出击的信号,试图在新赛道里制造“主场优势”。
04 造车新势力跟不跟
传统车企的努力并非没有效果,销量就是最直观的风向标。2022年上半年,国内纯电汽车的销量为174.5万辆,同比增长107.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50.2万辆,不及纯电汽车的三分之一,可增幅达到了194.3%。
球似乎被踢到了造车新势力这边,面对来势汹汹的混动浪潮,造车新势力们是否要跟上混动潮流?
理想、AITO、岚图等押注增程式技术的品牌,可能是离混动最近的选手。但理想创始人李想早先曾公开表态,增程式被理想定义为“过渡路线”,最终还是要走向纯电动。华为余承东将增程模式看作目前最适合的新能源车,却也加了“充电桩的完善和普及还需要时间”的前缀条件。
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态度要鲜明得多,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言:混动只是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现在是时候放弃混动汽车了。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则在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小鹏放弃了混动汽车,并称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化的过程中,混动是一个必然的存在,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在2023年、2024年之后,混动车型会逐步走向衰退,同时还会因拥有不同技术路线而带来不同的挑战。
无论是何小鹏端水大师的话术,还是马斯克旗帜鲜明地反对,几乎没有一家造车新势力愿意步混动技术的后尘。等待新能源市场的,可能是纯电派和混动派越来越激烈的对抗,甚至可能会超出舆论层面。
譬如蔚来已经传出推出第三品牌的消息,新品牌将主打20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联想到第二品牌“阿尔卑斯”瞄准的15万到30万的市场区间,意味着蔚来正试图冲击比亚迪们的优势市场,过去的市场平衡即将被打破。
何况混动阵营的“内部矛盾”已经无法避免。比亚迪在2022年上半年销售了31.46万辆插电式混动汽车,市场份额超过50%且同比增长454.22%,是市场整体增速的两倍多。诸如奇瑞、长安、吉利等传统车企想要补齐新能源车型的短板,首先需要应对的可能是与比亚迪的直接较量。
相对乐观的一幕是:两三年前几乎没有太多人质疑电动化的趋势,但在里程焦虑、补能困难等情绪的渲染下,再加上传统车企针对混动技术的营销铺垫,市场的认知正在悄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投向混动的怀抱。
传统车企等来了新能源市场最后的入场券,可能否将机遇转化为销量和市场份额,终归还是要回到产品上。至少就目前来看,国内还只有比亚迪抓住了混动的红利,其他厂商还在卖力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