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厉害的人,越了解底层规律

关注
阿里巴巴
浙江电子商务
综合互联网公司
最近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二次上市|880.00亿港元|1999-09-09
我要联系
创业,就是一场自我修炼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归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创业,就是一场自我修炼

1.读懂自己

企业创始人都渴望做好企业,但创业绝非易事,靠一个人很难做成大事。所以,如果要把事业做大,一般都需要找联合创始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所以如果能够找到和自己能力、性格、资源更互补的创始人,就能大大增加你的成功概率。

但是联合创始人同样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遇到问题,总会出现分歧,如果分歧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久而久之,就极有可能会产生隔阂、猜忌,最后萌生出把对方踢出局的想法。

这也是为何我说创始人之间,既要性格、能力互补,又要在思想观念上能够互相磨合。

举个例子,我们(中科创星)是一家早期硬科技投资机构,在看项目的时候,我们就会十分关注项目团队创始人的优、劣势,以及他们之间的“融合度”。

比如,有的项目团队创始人比较理想化,那么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就会很谨慎,或是在投资时建议他们找一个比较“现实”的CEO或是合伙人。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企业真正地做好。如果大家都很“理想”,那企业可能活不下去,做不久;都很“现实”也不行,因为格局不大的企业也做不大。因此,这就要求每位企业创始人要读懂自己(自知之明)。

什么是读懂自己?就是你清楚你的优势、劣势在哪里,擅长和不擅长哪些事情。这是创业特别重要的一点。

宋志平老师曾经对我分享过他关于情商的观点,我觉得很有启发:

“一个人,你如果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为什么产生情绪,是否会失去理智,而且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你的情商是1。

因为你终于读懂了一个人,即你自己。如果你还能读懂第二个人,比如你的联合创始人,你的情商就是2。

如果连自己都读不懂,情商可能是0,情商为0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很难和别人展开深度的合作”。

简言之,读懂自己是合作的前提。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你怎么知道该找什么样的人合作呢?

2.欣赏自己

我对于创业第二个体会是“创业,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实际上,创业的很多“成功”经验是来自于体感的。体感是什么?体感就是明代大儒阳明先生王守仁说的“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 ”,属于“默会知识”或者叫“暗知识”。

比如你要跑马拉松,别人告诉你的感受与经验,和你自己跑一遍完全不一样。只有你体会了才能悟出来,才会有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悟”是一个“心”加一个“吾”——我用心去感受,去思考。

创业也是非常有体感的事,是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认知自己的过程。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我认为每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同样如此。

我认为,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创业者有没有更加欣赏自己?你是否觉得自己越变越好了,你越来越爱自己了?

此外,当老板觉得一名或几名员工做得不错的时候,老板自己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了。为什么?因为老板有正能量的认知,他越来越像一个“好”人。

一个人愿意做好事的话,他对社会的回报越来越大,价值感也就越充足,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他的自我感觉也会越来越好,而且这种感觉不是虚妄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我也见过很“自我矛盾”的人,一般情况下他都扮演着一个特别优秀的角色,但其实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样子和状态十分不满或不适。这种状态一旦没有控制好,往往会让人走向人格分裂。

尤其是当你作为创业者的时候,你经受的压力、挑战或磨难等很多东西,是你原来作为一个非创业者时不会感受到的压力强度。当你接受了这么大的压力强度,极大可能会让自己受伤,但没办法,这就是你的选择。

所以,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中会抑郁。这时候,我认为要和伙伴多交流,既能排解一部分负面情绪,也能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有时候说出来就解决了一半。

实际上,很多事情当你撑下去,迈过那道很难的坎,再回头看,这些事情其实都非常渺小。

换句话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所以,乐观对创业者特别重要。

3.勉励自己

我的第三个体会是,格局决定了创始人的成长。在此,我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叫做赵慕鹤(出生于1912年),他从高雄师范大学教职员退休后,74岁的时候,赵老背起背包独自到欧洲旅行,很多人劝他:你一大把年纪英语只会Yes和No,存款又不多,别去“作死”了。他说:“若出国一趟要准备很久,要有钱又懂语言,那三辈子都出不了国。”

为了省钱,他和20位年轻人一起挤过青年旅社,蜷缩着睡在火车的空座椅上,也曾在电话亭里凑合过夜。

不会外语的他,每到一个地方,他会先去中餐厅找服务生帮忙写下要去的下一个目的地,然后凭着这张纸条去火车站买票,他坚信当地人推荐的地方才是真正值得去的好地方。

他从不倚老卖老,一旦享受了别人的馈赠,他就一定会想办法回报别人。在伦敦,赵慕鹤借宿在以前学生的家里。白天学生夫妇上班,他一定要帮人家擦玻璃、扫地,自己才能够安心地出去游玩。傍晚回家还会提前给这对小夫妇做好晚饭,抽空还用废木条在院子里搭好看的篱笆。

就这样,他游遍了欧洲,看过埃菲尔铁塔,去过莎士比亚故居,还在莱茵河上痛快地放声高歌。

我们总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很多人其实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出发过,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做到了。

在他87岁的时候,为了鼓励孙子念书,他和孙子一起报名考大学,结果祖孙二人双双落榜。他不服输,第二年重来,常常复习到凌晨两点。

最终,赵慕鹤和孙子一起考上台湾空中大学艺术系。四年后,赵慕鹤和孙子一起毕业,一时间传为佳话。

此外,通过这件事,赵慕鹤还发现了学习是人保持青春的一大秘诀——脑子动,人就活。

2009年,97岁的赵慕鹤又与友人儿子一起考研究生。考研之前,周遭的同学都在打击他,给他泼冷水,说他考不到,落榜多丢人,叫他干脆别考了。

不过,经过三个月的刻苦复习,赵老终于考上了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这时候,又有人说他读不到毕业。他自己却说:“坚持下去总是会毕业的,除非读到一半我死了,才会读不完。”

最后,98岁的他完成了硕士论文顺利毕业,创造了吉尼斯最老的硕士纪录。

2015年,105岁的赵慕鹤来到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准备考取博士学位。这次只需要旁听,不用交作业。

但赵老从不迟到、不早退、不打瞌睡,教授进教室时会起立和老师打招呼,下课也会上前向教授道谢。晚上会到学校社团看学生活动,学生也会和他友好互动,师生赞他是学校最美的风景。

在赵慕鹤心里,人可以永远年轻,一旦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就要狠一点,否则做不成。旅行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

4.保持创业初心

我的第四个感受是,创业的决心或正念特别重要。

我认为,每位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总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的方向选对了没有?你的发心想透了没有?能不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把这些事想清楚之后,当你在创业路上再遇到阻碍,才会有解决办法。如果你没有想清楚,却想靠钱或其他物质层面的支持,往往是解决不了的。

例如,人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难免心里有抱怨。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时要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在图什么?如果不解决这些创业的底层问题,就很难把事情干好。

稻盛和夫把京瓷(京都陶瓷品牌)做成功以后,他想要做第二个企业日本电讯(KDDI株式会社)。

当时,他想了三个月,每天问自己:现在我已经证明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情?是为了钱吗?为了虚荣,证明我稻盛和夫能做好第一个,也能做好第二个?最后他想明白了,他是为了大义,让日本老百姓用上更便宜和更先进的通讯方式。

在此,我也希望每位创业者能够想清楚自己创业的那个梦到底是什么,不光是自己的梦,也是全体员工的梦。因为人往往是在追求理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顺便实现了财富自由、时间自由以及其他的东西。

梦想一旦实现,你会发现原来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二、创业中的常识和规律

1.创业规律,理解共性与个性

创始人在创业中,应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指当你选择了创业,选定了一个方向、一个产品的时候,你要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去问自己:你选的这个产品是不是正确的选择?这件事对别人有价值吗?

只有能为别人创造价值、提高生产力、改进效率才有可能有人愿意买单。

诚心正意是指你有没有想清楚真的愿意投入生命做一件事?生命就是时间,一个人能够真正全心全力、心无旁骛地拼搏的时间大概就是20多年,如果为了创业付出了5年,1/4的时间投进去了。

而且现在低垂的果实基本被摘完了,5年、10年能干成的事,都有人干或是已经干成了,所以你的人生选择实际上只有一到两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创业的共性和个性部分。

修身,是你在创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格局变得更大,胸怀变得更宽,心态变得更加乐观,愿意交更多的朋友,愿意和别人分享金钱。

在《用热爱战胜恐惧》这本书里,创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中间隔着一个太平洋——知道不一定能做到。如果你知道但做不到,你就找合伙人。

比如,你知道10件事该这么做,但你只能做到其中的5件,剩下5件你再找一个合伙人,把这5件事交给他,这就是与人合作的魅力。

齐家,就是你能团结好你的高管或骨干合伙人,让他们愿意追随你、认可你,和你一起为了这个公司的长久发展而努力。

治国,是你把这个公司能经营得很好,建立制度、分配和共享,考验的是企业运营的能力。

平天下,是你为所处行业或产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考验的行业的认可度,是你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比如,华为、宁德时代这种标志性企业。

2.创业常识八条,正确认识创业

① 创业常识第一条:保持心态平和

创业就是要凝聚一批拥有“正能量”的人,矢量一致,沿着同一个方向和正确的路线,遵守着共同的原则,高速前进。

其中,方向是愿景,路线是战略,原则是制度和文化,高速前进是执行力,钱是调整和前进的润滑剂,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矢量和能量有什么区别?矢量是有方向的,能量是要干事,把能量带上矢量,然后沿着愿景方向,按照目标执行。每个人的能量层级不一样。

比如,我们公司原来有一个同事,属于能量、精力特别充沛的人,他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把能量转化成矢量。

再比如,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做吉利汽车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相信民营公司能把汽车做好,最早愿意给吉利汽车供货的都是他的亲戚、同学。供应链也是吉利自己培养出来。

吉利能做出汽车且汽车有了一定的销量后,李书福开始要求质量要越做越好。于是,李书福把所有的供应商都叫来一起开会,要求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体系,也开始要求吉利内部做使命、愿景、价值观管理的培训。

对于使命、愿景、价值观,李书福是这样描述的:

首先在企业里给所有的员工画一个很清晰的饼,芝麻粒都能看。此外,不仅要看得清,还要有诱惑,有前进的动力,挂在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

其次,沿着现在到饼(愿景)之间修一条路,即战略,并在这条路左边修一个护栏叫制度,右边修一个护栏叫文化,谁越过了护栏就把谁干掉。最后,沿着制度和文化的约束执行战略。

创始人要经常对着镜子照一照,思考创业的终点,看自己离愿景还有哪些差距?还要弥补什么?然后要明确方向,描绘愿景;要寻找线路,完善边界。

总之,创业不是邮轮旅行,而是破船入海。选择了创业,就注定会生活在反复痛苦和重复打击的环境中。创业是一场赢的游戏,正确的线路和方向是赢的关键,只有第一个往前走的人才有意义。心态平和是保证,制度和文化是组织的边界,在创业过程中希望大家保持着游戏的心态,保持平和和放松。

② 创业常识第二条:规模很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的规模很重要,只要能够上规模、上体量,即使乱一阵也很正常,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行业的地位和规模很重要。

头部很重要。当你有了规模,就会讲品牌,你会凝聚更好的资源,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就更大,也会有更高的估值,你就能融得更多的钱,因为资源是向头部聚集,成为头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总之,你是公司一把手的最大的合法性,是你要带领公司不断地发展和成长。

③ 创业常识第三条:创始人的角色转变

创始人一定要适时完成角色转变,即权变思维。从抓业务到抓管理,从做生意到做机制,从琢磨产品到琢磨人,从经营客户到经营员工,就是从萌芽长成大树的两个不同的阶段的重点。

此外,使命和愿景是要一直坚持的,在使命、愿景之下的战略、纪律则是为了竞争中取胜的规定和资源调配的方法,是你要适时改变的。

④ 创业常识第四条:严厉之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有严厉之爱,严厉之爱是当你作为公司负责人与员工对话的时候,严厉是一项要求。而爱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态度。爱是为了你更好的未来,为了公司更好而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⑤ 创业常识第五条:组织建设的慢就是快

第一,在组织建设中,慢就是快,它是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每个企业的组织架构都不一样,设立组织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和实现战略。如果战略变化了,就要调整组织。如果组织不能帮助你更好地实现战略,说明组织设计不好。组织设计不好,说明人才匹配不好。

第二,公司要把人才队伍当做最高战略来对待,视人才为高于业务、高于客户、高于组织的核心资源,把找人、识人、用人当作企业成败的关键能力。一个部门、一个板块、一个业务,人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三,在人的问题上,一定要有长期主义和动态思维。因为你选了一个合适的人到了公司,他要在这个组织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要和组织中诸多人员进行磨合、建立信任、获取资源。而公司要有一个氛围、有一个制度、有一个环境,以保证后面进来的人能活下来。

⑥ 创业常识第六条:企业利益与成长

企业利益第一的背后逻辑,是每个创始人怎么看待自己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你到底是把企业当什么养?有人把企业当猪养、当儿子养、当女儿养等,不一样的养法有不一样的策略。

要记住,你是做企业的企业家,而不是企业家的企业。

换句话说,对于企业的好坏,你有没有一种感知的能力?感知能力就是能闻到未见,能通过同事或员工的表情和工作状态,通过企业阶段性的发展情况,发现不同。

马云说过,每当他在阿里巴巴走过一个事业部的时候,他能闻到这个事业部的味。他走的时候,他就发现事业部整个团队的文化和味道不太对了。然后他去调查,果然发现这个领头人带偏了很多。

此外,创始人抓管理一定要因陋就简。抓管理一定切忌求大、求全、求完整,回归常识就能实现有效管理。有知识、没常识往往会让管理非常复杂化,有效管理是降低效率,少制造矛盾。一把手要静下心来琢磨,这件事怎么处理才符合人之常情。

例如,一把手到了年底做绩效考评或回顾看自己的时候,在公司你有没有做到奖勤罚懒、赏罚分明?今年在公司奖励了什么?表扬了什么?处罚了什么?制止了什么?如果你都做了,就不会有大问题;如果你在一年里和稀泥,那你要好好想一想。

我看到很多科技型创业企业,特别喜欢和一年的稀泥,他们不愿意直面矛盾,因为直面矛盾需要勇气。实际上,有些问题在早期做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就解决了,等积累到很深的问题时,就会很难解决。所以,创始人应该有勇气去解决问题。

⑦ 创业常识第七条:两本手册和两条KPI生命线

创业公司用两本手册打天下,一本是《管理手册》,一本是《企业文化手册》。管理的千头万绪可以编成这两本手册,然后强迫管理者思考管理现状和要求,你就已经在公司管理上有一定的段位了。

《管理手册》是各个部门、各条线、各个岗位、各个员工的职责。搞清楚职责,能让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法可依,让员工明白做成什么样是好,什么样是差。随着企业发展,《管理手册》可以做成一本制度汇编。

《企业文化手册》是企业倡导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公司的文化气氛是什么样等。

两本手册一定是围绕两条生命线设计和展开,即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在这个基础下,制度越少越好,但制度要服从于管理原则、文化。因为制度是文化和原则的具体文字化的体现和落实,更多的是在管行为,原则、文化更多的是管思想。

⑧ 创业常识第八条:焦虑是创业者的常态

焦虑是伴随创业者的常态,有焦虑就要直面问题,你要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诚实地对待你的感受,不要隐藏情绪,诚实地与周围的人做更深入的沟通。如果你在创业过程中,都没有感觉到精神给你带来的压力和过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的强度还不够高,一种是你还可以干更大的活。

实际上,敢于示弱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你愿意谈自己脆弱受伤的一面,实际上是你能够包容自己和接受不完美自己的表现。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