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风波尘埃落定,会是甜味剂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ee
北京移动互联网
面向女生的新一代场景社交
最近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2016-01-06
我要联系
阿斯巴甜风波结果已出,而这次事件也是大健康消费趋势下,甜味剂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作者:Arthur,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7月14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旗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将其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2B类致癌物。

至此,持续半个月的阿斯巴甜安全性风波尘埃落定。Foodaily了解到,2B类致癌物的安全风险与汽油发动机尾气、铅、手机辐射同级,甚至还低于新鲜牛羊肉的致癌风险。

中国是阿斯巴甜最大的生产国,产能占全球75%,80%的阿斯巴甜出口海外。近年来阿斯巴甜安全性饱受质疑,如今国内真正在配方中采用阿斯巴甜的知名品牌已所剩无几。

多家甜味剂生产企业此前表示:来自食品生产商的需求尚未发生大的改变,产能基本稳定。阿斯巴甜本身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品,国际组织的安全性裁定并不会影响到其在国内的合规性,其应用现状、包括行业格局至少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事实上,自从1981年美国FDA批准阿斯巴甜上市以来,围绕其安全性的质疑与认可就此消彼长,延绵不绝。

图片

数十年的“质疑-释疑”循环往复,让阿斯巴甜成为 “史上研究最彻底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曾两次对它的安全性做出评估,最后确定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这相当于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消耗9-14罐无糖软饮料(每罐含200-300mg阿斯巴甜)。

图片

图片来源:facebook

阿斯巴甜的安全风波,无疑让行业开始重新思考甜味剂产业的未来。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甜味剂总产量预计达到27万吨,同比增速6.7%,近五年年均增速为10.35%。其中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的总产量占比从31.1%降至20.1%;而赤藓糖醇则受益于无糖/减糖饮料的突飞猛进,产量占比从11.8%上升至接近四分之一。

国信证券发布的行研报告也指出,2006年以来,主要甜味剂在新品中的应用数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安赛蜜和阿斯巴甜整体在缩减,三氯蔗糖迅速升至首位,而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也在快速崛起。

图片图片来源:甜味剂行业分析框架,国信证券

对每一种甜味剂,发展潜力不仅来自安全性评估对消费预期的拉动或阻滞,头部品牌应用的示范效应也十分关键。作为食品企业,甜味剂的性价比(成本、甜感表现)、使用便捷度与稳定供应能力则是设计产品配方时的重要考量。

2015-2021年,国内主流甜味剂中,赤藓糖醇以近600%的涨幅位居首位。往下依次为:三氯蔗糖(348%)、甜菊糖苷(303%)、安赛蜜(161%)、阿斯巴甜(-45%)。

图片

仅从产量增幅上看,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已经表现出领跑态势。

国内主流的无糖饮料配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甜味剂是赤藓糖醇与三氯蔗糖,使用比例分别为36.7%、20.0%;而在复配甜味剂中,“赤藓糖醇+三氯蔗糖”也位居各种组合之首。

与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相比,同样在快速奔跑中的甜菊糖苷属于天然提取物,兼具经济价值与保健功能、适中的“甜价比”、性质稳定都是它的优点,而后苦味则是限制甜菊糖苷获得更多青睐的首要因素。目前,莱茵生物通过酶改性、谱赛科使用育种技术、诸城浩天将它与赤藓糖醇、罗汉果糖苷等复配使用,均可以获得更自然舒适的甜感。

图片

除了这三个领跑者外,在目前国内批准使用的甜味剂中,罗汉果糖苷源自传统药食同源食材,甜味自然纯正,在现行标准中没有应用品类和添加量限制,成为近年来备受行业瞩目的“后起之秀”。以华诚生物、莱茵生物为代表的罗汉果生产企业,能否突破地域种植限制,将“甜价比”降至合理区间,是决定罗汉果糖苷未来成长速度的关键。

甜味剂作为食品工业的核心原料之一,不仅赋予产品更出色的感官表现,也带动大批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

追求天然健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消费趋势。“减糖”也将会在国内持续相当长的热度。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既不失口感又满足安全与健康需求的产品,甜味剂行业该怎样用更安全高效的甜蜜赋能食品行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