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纬创投 (ID:matrixpartnerschina),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年美股很不一样,马太效应特别明显,大部分上涨都是由7家核心科技巨头提供的,这种现象以前也有,但今年却是集中度最高的一年。
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Meta、特斯拉这“七巨头”,在今年平均飙升了70%,总市值超过了11万亿美元。
只看数字,可能大家没有概念,如果拿2022年全球各国GDP来看,11万亿是仅次于美国(25万亿美元)和中国(18万亿美元)的“第三大经济体”,也可以说这7家公司的市值是美国去年GDP的44%。其中苹果的市值最高,超过了2.8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法国的GDP。
不仅是市值,如果从销售额、利润和研发支出这三项指标来看,谷歌、亚马逊、苹果、Meta和微软这五家公司,几乎占据标普500中所有科技公司的60%。如果从股票回报角度来看,这五家公司也占据了标普500指数今年迄今回报的89%。
巨头今年的表现这么好,那标普500中其他490多家公司表现如何?我们再来看一个指标——“市场宽度”,其计算原理是用价格上涨的股票数量,与价格下降的股票数量之比,来反映股票中的“贫富差距”。目前,这个指标加剧收缩,已降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可见剩下的490多家公司的表现并不理想。
如果从宏观来看,美国今年最大的增长来源,就是在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全球的钱回流美国。而一个明显结果就是把资本市场整体抬高了,特别是这7家科技巨头明显获益。
美股集中在科技巨头上的超强马太效应
但我们今天更想关注的是,在这种超强马太效应下,有没有中小企业顶住了巨头的进攻,在自己的利基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得还不错?其实大多数成功的创业企业,一开始都不是在大市场开展业务,而是找到那些大市场中新兴的,或者未被发现的利基市场来发展业务。
今年在硅谷,甚至还有一股小企业崛起的风潮。毕竟,虽然“七巨头”拥有“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市值总量,但不可能提供相当于日本+德国+英国的就业和广泛服务。
在科技巨头如此强大的今天,我想举三个例子来证明——那些能够发现这些利基市场,并加以利用的创业公司,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巨头的阴影下茁壮成长。
哪些公司成长得还不错?
这两个例子是Garmin和Dropbox,希望他们抵抗科技巨头进攻的经历,能够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
智能手表公司Garmin,它曾在导航领域败给了谷歌,但在智能手表领域守住了苹果的进攻。
云储存服务公司Dropbox,在自己的利基市场抵抗住了苹果、谷歌和微软的进攻。
先说Garmin。这家公司成立于1989年,在那个开车还依赖纸质地图的年代,Garmin最早开辟了车载GPS导航系统,可以安装在汽车仪表盘上。到了2008年,它已经占据了便携式导航设备市场近三分之一的份额,也是Garmin最核心的业务。
但随后,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日千里,谷歌发布了谷歌地图,先是在2008年推出了安卓智能手机版,四年后又推出了iPhone版。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都开始用手机地图来导航,而Garmin还需要安装硬件设备,以及不间断地更新地图信息,昂贵且麻烦,Garmin针对汽车导航的业务所剩无几。
很快,科技巨头又给了Garmin一记重击。除了占7成的汽车导航业务,Garmin基于GPS高精度定位,还推出过户外手表。但苹果在2014年推出了Apple Watch智能手表,如果再丧失这块市场,Garmin就可以破产倒闭了。
但这一次,这家规模较小的公司顶住了攻击。Garmin开始与苹果手表错位竞争,专注于高端手表、户外和健身追踪器,其中一些产品的售价是Apple Watch的好几倍。为此,Garmin还建立了一个由登山爱好者、跑步者和其他各类健身狂热者,组成的忠实用户群。这也成功吸引到一些硅谷大佬,比如Meta的运动狂老板扎克伯格,就是Garmin的忠实用户,经常发布他的Garmin手表照片,记录他每次完成多少公里的跑步里程。
如今Garmin的市值有227亿美元,年收入接近50亿美元,大约是首款Apple Watch问世时的两倍。Garmin虽然在车载导航市场上败于谷歌,现在这部分业务仅剩下船舶和飞机的专业级导航系统,但在智能手表市场上成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击退了苹果的攻势,这部分业务现在占到总收入的60%。Garmin成为了极少数在有苹果产品涉足的市场中,还能创造出更高端品牌的公司。
扎克伯格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用Garmin记录的健身数据
另一家公司是Dropbox,这家公司成立于2008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在和苹果、谷歌和微软展开激烈竞争,乔布斯曾斥责它只是一个“功能而非产品”。
对于科技巨头来说,云储存服务一般都和其他业务捆绑在一起,比如谷歌Gmail的用户也可以获得一些免费的云储存服务,但一般来说只是储存而缺乏更多功能。
对于一些摄影师或是设计师等创意型用户群体,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随时随地储存高分辨率文件的地方,这些文件往往都很大;另一方面希望需要有更多功能,比如更便捷的查找和汇总文件工具等等。
比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一幅设计作品从初稿、二稿到多次修改后的终稿,可能有非常多的版本。以及各种矢量图、字体等等具体的文件,也会有非常多,这时候如何能分门别类地保存,并且更容易地查找,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些用户群体往往愿意为这种便利付费,Dropbox通过不断开发对他们来说有吸引力的功能,来防御谷歌、微软等巨头的攻势,守住自己的利基市场。
仅仅是找到一个利基市场并不足以保证成功,还需要有对产品开发的执着、专注,和对更长远价值的眼光与投资魄力。Garmin和Dropbox如今都是盈利的,Garmin有9.74亿美元的利润,Dropbox有5.53亿美元。利润在加息大背景下尤为重要,虽然这些数字与科技巨头动辄千亿美元利润是小巫见大巫,但这保证了公司的健康和在加息时代持续增长的基础。
硅谷小企业的崛起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硅谷挺火,它的核心观点是在2023年,随着加息的大环境变化,很多威廉希尔中文官网 不得不更加现实,开始像“小企业”一样运营。
这里的“小企业”是指,融合了传统“小作坊”式创业和追求亏损高增长的硅谷创业公司,他们优先专注于自己的利基市场。
以前,传统“小作坊”式创业通常是当地的夫妻店或专业人士(如摄影师、设计师),他们独资经营,向一个小圈子提供产品或服务。他们也不需要多么完备的商业知识,只要保持小规模,一切支出都只是为了满足需求。
而典型的硅谷创业公司则是以他们的“创始人”而闻名,这些创始人往往是有远见的早期领导者。首先服务于利基客户,快速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与扩张,团队规模也迅速壮大,以满足不断的高速增长和创造新需求。
新的“硅谷小企业”融合了两者,同样有来自硅谷的精神和技术探索,但更重视自主性和灵活性,将财务纪律与硅谷的扩张雄心结合起来。他们会设想一系列潜在的业务,而不是那种大成或大败的冒险策略:
团队保持小规模高效运作。硅谷小企业往往只有20名或更少员工(通常少于10人),因为规模超过这一水平的初创企业,必须采用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往往会速度更慢、更多的官僚主义和协同变少。低于这个门槛时,企业几乎没有等级制度、冗余或纯管理角色。而精明的小团队仍然可以创造杠杆效应,超越自身规模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以成长为导向,但关注盈利能力。硅谷小企业不是追求“自给自足”“小富即安”,也追求高效扩张和增长,但从第一天开始就关注盈利能力和效率,而不是亏损扩张。在财务上,他们可能会以“千”为单位思考,梦想未来能用“百万”为单位。
当然这背后也是“加息”大周期的变化影响,很多曾经有前途的创业公司,快速而连续地筹集了大量投资,但最终却达不到预期。不少产品与实际市场反馈,并不像预测的那样强劲、持久。而加息又导致资金成本不再像以前那么低廉。
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越来越多的硅谷创业者调整了更现实的目标,把建立一个1000万美元甚至1亿美元的企业视为“成功”,而不是一上来就试图建立一个10亿美元的独角兽。
这种现象也令风险投资行业转变,从赚“赔率”到赚“胜率”,不再追求单个超级项目,来弥补其他损失并令整支基金翻倍,而是追求多个健康的项目收益,但没有那么大的收益倍数。大家都必须变得更有耐心,为更长的时间周期做好准备。
另一大影响因素是AI的崛起,AI作为一个越来越可用的工具,正协助很多编程、创意、营销、社交媒体等领域的创业者兴起。硅谷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剧本也在改变。
总结来说,如何在利基市场中成功,是在加息大环境与巨头强势的今天,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命题。“硅谷小企业”的风潮,也符合这个大势。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反而在巨头的阴影下茁壮成长。
生意有三种,“大市场大玩家”、“大市场小玩家”和“小市场大玩家”。“大市场大玩家”是巨头的天下,创业公司很难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后两者,每一个赛道和不同的商业模式,都需要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策略,从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是越来越重要的生存之道。
References
1.ANU ATLURU:The Rise of the Silicon Valley Small Business
2.The Economist:The plucky firms that are beating big tech
3.WSJ:No one on Wall Street dares to bet against the Big Seven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