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如何成为文青们精神和财富的“双重圣地”?

关注
节点
四川社区社交
建立国内第一的资源社交市场。
最近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2014-07-01
我要联系
新“文青圣地”

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五环外(ID:wuhuanoutside),作者: 刘奕然,编辑:车卯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些年,逃离北上广,再逃回北上广,梦想获得平衡生活的年轻人在精神和物质中反复横跳。

而今年,新文艺青年据点景德镇的爆火,让更多人看到精神、财富两手抓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大理曾经是年轻人的初代“躺平圣地”,文青和逃离北上广的白领,常会选择在大理避世兼创业。如今大理各行各业趋向饱和,包括一时冲动裸辞的年轻人。

生活的压力让年轻人们的需求逐渐从“在大理做场持久白日梦”,变成了在小长假和文化节时去趟阿那亚/乌镇,短期通过环境和氛围的改变,实现对精神的一次按摩。

而景德镇不同。

从无语菩萨占领互联网、无数白领去景德镇“进货式旅游”,现在则是陆续有人留在景德镇成为“景漂”。这里成了新的圣地。

景德镇有着早期大理的艺术氛围,实打实低价的生活成本,这个江西地级市究竟会不会成为新一代文青的“现实版大理”?

从外部看向景德镇,终归有些标签和滤镜。在我和几位资深“景漂”聊过后,终于透过薄雾,看到了更真实的景德镇。

01

景德镇,不止有陶瓷

资深“景漂”兼创业者四把刀,在谈及景德镇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时,明显情绪高涨很多。

“我特别喜欢景德镇,在我看来,景德镇就是宇宙中心。和大理对比的话,我觉得选择大理的人,应该追求精神更多些。选择景德镇的人,总还是想要营业的。”

景德镇包容文青,也眷顾手艺人,如果两者兼备,景德镇就将是你的精神故土。

图片四把刀主营的夏布系列,是从手工纺布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是单纯想躺平,或者单纯想发大财的人都不会选择景德镇,而如果你介于中间的话,就会被这个城市深深吸引。

“现实版文青圣地”的诞生,与此地的产业链发展脱不开干系。

拥有辉煌历史和成熟产业链的“瓷都”,在成为现在的文青聚集地之前,也曾有过一阵淘金热。

景德镇有从原材料开采,到制作、设计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多年以来陶瓷行业发展的如日中天时,也随之带动了市集文化的发展。

据本地人透露,时间倒退十几年,只要出去摆摊就不愁买主,国贸附近摆个摊,是个物件就能卖钱。

那时,因陶瓷而聚在景德镇的从业者和中间商,是第一批“进货式旅游”的外来者。

市集的扩张,从陶瓷制品为主,到陶瓷周边,再到手工艺、文创产品。景德镇开始也在陶瓷的主支干上,逐渐发散了无数周边产业的分支点。

2013年底在景德镇创业的四把刀,就是这阶段的分支案例之一,初始赛道选择了茶具周边,融合文创概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夏布为原料的衍生茶布。

图片夏布茶席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一条分支

起初的5年对四把刀来说,是对非遗夏布的摸索过程,从零开始学习怎么制作夏布,又怎么以夏布为原材料,生成美感与实用并存的生活化产品。

和景德镇产业链从陶瓷不断发散一样,四把刀的产品也总从茶具周边,不断拓展到夏布做的帽子、门帘窗帘、布袋和咖啡滤布。

2013年到2019年,四把刀一直在景德镇集市摆摊,也逐年见证了集市陶瓷周边、手工艺、文创队伍的不断壮大。

他将景德镇归纳为一个“生活成本不高,节奏慢,只要坚持做事就有钱赚”的地方,这个定位正中很多文青的下怀。

人人都想要淘金,但不想要那么累的淘金。想要赚钱,又想做些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东西,如果集合了这几点,那就是景德镇

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丰富,加之景德镇也集齐了一个文青聚集地的基本特质:环境、慢节奏、人文氛围和包容性。

“瓷都”逐渐变成文青的创业理想地。

图片参加各种集市,景漂的日常生活

四把刀的闲云夏布从市集发展到线上店铺,再到今年8月开了第一家线下店。

即使在景德镇迎来爆火的时间节点,他的景漂生活依然是松弛的。有新品就拍拍照片上架,偶尔去下店里,偶尔对接一下供应链。

“也没有啥工作周期,有事就干,没事就玩,就这样子。”

被北上广白领苦苦追寻多年的“工作&生活平衡点”,在景德镇被轻松实现。

作为一个景漂经典创业者,他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

在他看来,夏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在两千前就已经做到极致,他也想尽力尝试复原夏布,在老家设立夏布工坊,试探自身可以到达的复原边界在哪。

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并存,是景德镇和此地创业者的共同内核。

当一个人把一个地方比喻成宇宙中心时,总是想证明这个地方能承载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期待和理想。

四把刀说“全国各地去了不少,景德镇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很大程度源自他在这里实现了精神和财富的双重自洽。

02

艺术从业者的《景德镇日记》

景德镇虽然过去一直靠“瓷都”打响名号,但吸引手工艺者和艺术从业者涌入的根源,还是因为这里是一个集工艺、艺术于一体的创作集散地。

2010年前后,国内多数“文青圣地”还保留着初始状态,彼时景德镇正处于旧城改造的节骨眼,和工作室涌现的空前繁荣时期。

出乎意料的,在和每个早期就留在此地的“景漂”对谈中,他们留下的初衷无关前景、发展,而是一个共同的原因:机缘巧合。

景德镇和景漂的关系,看似像两块相吸的磁铁,一旦靠近就会紧紧贴合。

于大于在2012年第一次来景德镇,他是一个北漂多年的斜杠青年,做过文案、写过剧本。也一直在画画。受景德镇本地朋友邀请到这里旅行,玩过一圈后,决定在这里做个小画廊。

“当时还办了两场展览,没人看我就关掉了,很多年一直往返于北京两地,直到疫情开始才开始长居在景德镇。”

图片于大于现景德镇工作室

于大于到景德镇的初期,抱着想要突破自我的想法,过去一直是画画,到了景德镇首先想要尝试在材料上突破,想用陶瓷绘画的方式创作。

“仔细研究以后,发现陶瓷绘画和我之前创作的媒介差别不大,虽然工艺性很强,但没有超脱,并不是我想要的。”

于大于后又在景德镇自学了两年雕塑和泥塑,做了两年发现同样无法达到自己对创作的满意程度。在14年开始做行为艺术和影像。

人到景德镇,本就是踏入一个求新求变的旅程,人们会在这里测试自己的韧性和可到达的边界。

陶瓷泥塑是景德镇的支柱,世代在景德镇的人赖以陶瓷产业链生活,艺术创作者到景德镇学习泥塑后,又将如何从环境中跳出?

于大于开始结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和思考,创作出《景德镇日记系列》、《爆炸是一场救赎》等行为艺术作品。

他会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件瓷器的泥胚,以重复一件陶瓷的生产过程,用喷枪进行施釉从头部开始,依次往下喷涂。也会用泥巴包裹全身,再用鞭炮缠绕,通过点鞭炮炸开泥巴的躯壳,通过爆炸完成自我救赎。

图片23年在景德镇引起很大关注的作品《爆炸是一场救赎》

在绘画、泥塑、雕塑都不足以承担他的创作欲望时,他选择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作品的媒介载体。

通过一场场行为艺术活动中,于大于同景德镇也在互相影响改变。

根据景德镇人民市政府的公报显示,2022年,景德镇市文化系统艺术表演院团演出1643场次,观众88.90万人次,且这还是爆火前一年的数据,对一个地级市来说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在景德镇的日常生活中,于大于有相当忙碌的周期,一场活动,从招募艺术家志愿者、到选场地、细节调整和后期宣发都靠他一个人完成。

据他观察,景德镇通过“反向旅游”的爆火,并没有对他的工作带来什么实质改变。

“观看人数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我们的展览和行为艺术本身的受众群体就是小众,当然知名度会比之前有增加。”

图片儕chái行为现场活动几年里在景德镇持续推进

在同本地创业者交谈中会发现,本地创业者大多坚定践行存在主义核心,个人的经历、感受和情感是生活在景德镇的核心,与此同时干点自己喜欢的,想办法赚点钱。

景德镇火它的,我日常活我的,是这里创业者的生活常态。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景德镇对“景漂”的影响是切实的,然而通过每完成一场行为艺术活动,每流入一个手艺人,每增添一个工作室,景漂们也在实现对景德镇的氛围重建。

02

回老家避世开间酒吧,见人如阅书

在景德镇开了几年酒吧,老板王杰从客人进门起,就能判断出这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我这一直都是熟客来的比较多,本地人来就是点杯酒随便会,外地人就会想和你多聊两句。”

景德镇爆火后,王老板的[書院酒吧]被外地游客评为“避开网红打卡店的安静好去处”。有很多人纳闷一个酒吧为什么叫书院,有人通过室内外的书法装饰贴字推断老板一定很有文化。

当问王老板酒吧名字是不是有什么典故,他轻快回答“我自己呢,实际是有阅读障碍的。”

在上学读书的时候,王杰发现自己通过视频和音频学习会更快一点,大学期间在酒吧打工,发现从和人聊天学到东西的效率会更高,信息密度也会相对更高。

書院酒吧,人人入店,见人如阅书。

图片書院酒吧成很多年轻人的聚点

92年的老板王杰是景德镇本地人,从小在上海长大,南京读书。

成长经历让他日益确定,自己确实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17年毕业后就立刻回到景德镇老家创业避世。

“那个时候也没有考虑商业前景,如果考虑这点,回景德镇就会考虑做陶瓷了。”

他想要避世,同时也面临让自己吃饱的问题,王杰选择了当时景德镇做得很好的品类,轻食和西餐,主要面向年轻化的顾客。

初期他也有想多赚点钱的企划,开始在菜单上加入酒类,慢慢发现如果只卖酒好像也可以挣这么多,还不用这么辛苦,店内主营品类的不断调整,也是想要让工作适应自己的节奏。

“没有多赚多少,也没有轻松多少,餐饮是大众消费,时间跨度比较大,酒吧相对时间集中,从下午忙到凌晨,也有固定的客群。但没法轻食和酒一起做,干不动。”

王杰有着在景德镇创业年轻人的共同特点:生活可以理想化但不能梦想化,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放在第一位。

图片景德镇创业者不让自己适应工作,尽量让工作适应自己

景德镇到达旅游旺季后,王杰的生活持续处于“现实版避世状态”。白天四处转转、找朋友聊聊喝喝咖啡,晚上7、8点照样去守店。

“爆火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本地人还是照样过自己的生活,每个月营业额也就能涨个5%-10%,旅游的人去常被打卡的地方,我照例迎接熟人圈子。”

書院酒吧变成久居熟客常去的地方,生客偶尔也有不多见 ,为数不多的生客最终也会发展为熟客。

有次南昌的游客到店里坐了一晚和他聊了聊,临分别的时候谈及自己第二天要回南昌。没想到第二天王杰又在店里看到他,对方表示“你这好喝,我留下再喝一天。”

图片書院酒吧常年主要营业额还是来源于积累的熟客

王杰作为在“瓷都”脱离陶瓷产业、和艺术文化产出的创业代表,在他看来,如今景德镇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多元,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有包容一切的文化。

景德镇核心产业的存在,本身对周边地区就具有一定吸引力。

外来创业的人一向不少,过去的陶瓷工作室是作坊,后来是产品、工艺品,再发散到上下游衍生品和文创。

这里对手艺人也达成见怪不怪的程度,住的小区里,可能一栋楼3、4个画陶瓷的,3、4个卖陶瓷的。楼上卖茶叶,楼下羊毛毡。

景德镇已经有国内版格林威治村的势头,文创从业者的天然土壤,毕竟这里不光注重精神滋养,也要赚钱卖东西。

景德镇对外来者包容度强,对文化的包容度也是同样。如果说大理最初是以“面朝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来吸引年轻人,那景德镇就是靠这种多元文化积淀的氛围。

图片景德镇,文化沉淀下的新型社群

当王杰被问到店里的招牌产品时,他说“与其说产品,我觉得更像是兜售自己的时间陪顾客聊一聊天,给点服务,为大众提供一个环境。”

这似乎和景德镇的发展历程有些相似,与其说景德镇的特产是陶瓷这个产品,不如说是从陶瓷产业链发散,根据文化沉淀,为更多文青创业者提供了生长环境。

现在書院酒吧的二店正在筹备当中,王老板认为景德镇目前还有本土化的品牌,与其让周边城市的品牌来侵占市场,不如由自己来做这个先驱。

04

结语

每年都会出现新的逃离北上广之后的目的地,丽江、大理、鹤岗、个旧等等小城轮番登场。

而在景德镇,身处在这个文青聚集地中,我们看到有人落地生根、有人避世、有人努力扩张自己和作品的边界,有人变成务实梦想家。

在我们未看到的地方,也有人避世失败、创业失败,同逃离北上广一样逃离景德镇。

在很多“景漂”眼中,3-5年后的生活构想似乎是不可望及的。对所有“文青圣地”而言,这里的人口流动本质和北上广无大分别,总有新人来,总有旧人走。

景德镇更像留在“景漂”身上的思想钢印,没有人可以空着手走出景德镇,这句话可以同时应用在游客和创业者身上。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