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少将,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3月14日晚, SpaceX公司进行了第三次“星舰”(Starship)重型运载火箭的无人飞行测试。
点火后,一级助推器33台发动机稳定工作。随后,一二级系统成功实现热分离,成果已超越第二次。
接着,星舰完成一二级分离,二级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40 分钟时,飞船再次点火;10 分钟后,开始离轨再入地球。不过这一过程中,飞船直播信号失联,未能看到降落的画面。
当晚,马斯克激动地宣告:“星舰”让生命多行星化。人类向火星又迈近了一步。
成功的背后,马斯克承担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早在马斯克成立SpaceX时,就面临很多人的质疑。当时,三次火箭发射失败后,美国老牌媒体主持人对马斯克说,“在你火箭三连发失败时,有想过退出吗?”
马斯克红着眼眶回答道,“绝不退出,我认为,要么死得安然,要么活得绚烂。”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做事方式和思考方式。
一、使命导向:我想做影响人类未来的事
在一次演讲中,马斯克谈到:“我一直有种存在的危机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义何在、万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有办法让全世界的知识愈来愈进步,那么,我们将更有能力提出更好的问题,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所以,我决定攻读物理和商业。因为要达成这样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经济如何运作,而且还要找到最厉害的人才团队,一起发明东西。”
1995年,马斯克来到加州(进入斯坦福大学念博士),想要找出提高电动车能量密度的方法,例如,有没有更好的电容器可以当作电池的替代。
但那时,互联网兴起,马斯克面临了两个选择:继续研究成功机率不大的电容器技术,或者投身网络事业。最后,马斯克选择辍学,参与网络创业,其中一家就是PayPal。
PayPal成功后,马斯克开始想,眼前有哪些问题,最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
他谈到,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持续能源,也就是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如果不能在二十一世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灾难临头。而另一个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是如何移居到其他星球。
第一个问题,促使马斯克成立了特斯拉和SolarCity(美国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系统供应商);第二个问题,则让马斯克创立了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当时,很多人都劝马斯克不要做,有个朋友还特别去找了火箭爆炸的影片给他看。但马斯克还是继续做了下去,一开始非常困难,火箭发射连续失败了三次。
失败是成功之母,马斯克和其团队每次都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终于在2008年的第四次发射成功,猎鹰一号成功进入地球轨道。
之后,SpaceX的运输火箭从猎鹰一号做到了猎鹰九号,又开发出飞龙号太空船,直到如今的SpaceX星舰。
马斯克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经历几次失败,就会错过自我挑战极限的机会。
“人们太害怕失败了。人们过于放大对失败的恐惧。想象一下,失败会怎么样?可能会饥饿、会失去住所,但我觉得要有勇气去尝试。有的时候,人们自我限定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实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人生的历程中总是伴随着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既然我们选择了创新,就不能畏惧失败,而是从每次的失败中去咀嚼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地试验,终能成功。”
在谈到自己的使命时,马斯克说,“我要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尽我的所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希望我做的事,能对人的生活起着深远的影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历史性的。”
二、第一性原理思考:永远回到本质看问题
1.组合思维:补短板VS扬长处
从造电动汽车到造火箭,马斯克都用“旧要素,新组合”的思路,找到新的组合方式,实现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创新。
在早期研究电动汽车时,特斯拉遇到了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当时储能电池的价格是600美元/千瓦时,而一辆电动汽车至少需要85千瓦时的电池,这就相当于,当时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Roadster的总成本是12万美元中,电池的成本超5万美元,占全车近一半了。
如此高昂的电池成本,给当时的马斯克带来极大的困扰,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呢?
第一步:要素拆解
他对电池的材料进行了拆分,从元素层面将其拆解为碳、镍、铝、钢等不同材料。拆解之后,马斯克发现,如果从伦敦金属交易所分别购买这些材料,每千瓦时仅需花费82美元的成本,约为电池总成本的13.7%。
换言之,电池成本高昂的直接原因,并不在于原材料,而在于原材料的组合方式。要想有效降低电池成本,则必须改变现有的原材料组合方式。
第二步:重新组合
马斯克的第二步便是寻找新的程序,将电池重新组合。
为此,他与松下公司达成合作,采用松下18650钴酸锂电池的管理程序,重组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电池,一举将电池成本降至全行业的最低水平,这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此基础上,特斯拉新车型ModelS顺利下线,在美国上税后的价格为63570美元,让人惊叹。
面对复杂问题时,马斯克有意识地将问题进行拆解,将复杂模糊的大问题拆解成可以着手的小问题,再产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破界思维:追问本质vs心智边界
2011年,还没有成为“钢铁侠”的马斯克,就向世界宣告了“造出可重复利用的重型猎鹰火箭”的疯狂想法。
然而,在Space X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成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波音公司采购用于发射卫星或者宇宙飞船的大型运载火箭,单次发射成本高达16亿美元,因为“运载火箭只能进行一次性使用”。
这在传统的火箭运载技术中基本是“行业共识”,而这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外太空进行探索的速度与效率。
要想实现“到2050年将100万人送往火星工作和生活”的伟大理想,埃隆·马斯克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呢?
第一步:“挖”思维盲区
“运载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一传统火箭运载技术中的“行业共识”被马斯克从思维盲区中揪出来了。
在普通人看来,这种集体共识、信念与假设,就是隐形存在的教条,而马斯克在心里反复追问:“这个共识成立吗?总是成立吗?有没有例外?能打破吗?除非……”用层层追问的好奇心与逻辑思维抓住了火箭升空成本问题的本质。
第二步:“破”思维边界
找到火箭升空成本问题的本质后,SpaceX经历多年艰苦研发与巨资投入,在一次又一次推迟发射与试飞失败,并面临现金流断裂的情况下,终于在2018年2月实现了可重复利用的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试飞,创造了航天领域的奇迹。
猎鹰重型火箭成功试飞,让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从16亿美元降到了9000万美元,只有传统一次性运载火箭成本的5%。这为马斯克移民火星的伟大理想助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时,马斯克看到发动机成本极高,质问员工说“为什么你的发动机要花那么多钱?”
工程师回答道,火箭零部件的制造受到军方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规定的数百种规格与要求的制约。
在大型航空航天公司,工程师们严格遵守这些金科玉律,马斯克则离经叛道,他要求工程师质疑这些规格要求。
每当工程师把某项“要求”作为做某事的理由时,马斯克就会质问他们:谁提出的这个要求?如果工程师回答“军方要求”或“法律要求”。
马斯克又会问:“谁起草的?为什么这么要求?”
马斯克认为,所有要求都应该被当成建议,不可变更的金科玉律只有那些物理学定律约束下的条件。也就是他说的,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不被过往的经验所束缚,避免和周边的同类事物过度类比,透过重重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与克里斯坦森所著《创新者的基因》中提出的“追问与破界”不谋而合:问题比答案更加重要,发问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破界思维能力,就是洞察本质的能力,其作用是揭开问题表象,抓住问题本质,打破原有系统的思维局限,开展更大边界更有价值的创新,而阻碍组织或个人破界或转型的难点就在于“既有心智”。
心智通常都是隐晦不明、无法言传、深藏不露的,人类的心智是根深蒂固存在于大脑中的思维和决策,它自动运行,无所不在,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它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沟通成本;然而,一旦形成固定的心智模式,就会产生既有路径依赖,陷入成功经验的惯性思维,成为组织变革或个人创新的最大障碍。
马斯克一直推崇的第一性原理与破界创新息息相关,破界是创新思维模型中的最后一个模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模型,只有先破坏原有的系统,才可能得到更大的系统,所谓“不破不立”。
他曾说:“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世界的真相往往是反直觉的,类推或比较的思维方式,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事物,但很可能出来的结果是错误的,跟事物的本质差之千里。
如果不用“第一性原理”去研究和思考,我们可能永远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表象所迷惑,而把世界的真相当做是不真实的臆想。
如马斯克一般破界思维能力强的人类群星,都特别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并打破心智边界,这种破界思维往往会带来范式变革性创新,为商业带来巨大推动力。
如福特,他没有解决马车的问题,但他的汽车让马车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如乔布斯,他没有解决翻盖、滑屏等功能手机的问题,但他让功能手机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如张小龙,他没有解决PC时代的即时通信问题,但他让PC即时通信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如张一鸣,他没有解决门户新闻的问题,但他让门户新闻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而这些破界创新发生之前,大家对行业过去的集体共识、信念与假设、隐形教条等既有心智都已经习以为常,成为了行业普遍共识的认知盲区。事实上,尝试解决认知盲区的问题越大、越底层,带来范式变革性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大。
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时代,要想与时俱进,顺应进化趋势,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束缚和瓶颈,不是新理念、新知识、新工具和新方法,而是旧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因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三、超强行动力的背后:想得清、不内耗
马斯克神经病过、抽风过、哭过、崩溃过,但他没有精神内耗,他始终都是Move on。因为唯有这种强烈的外界压力,可以对抗他的内在压力。
为什么我们会内耗,而马斯克和他的团队都不内耗?他们就是一往无前、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遇佛杀佛、遇神杀神。
第一,他的目标非常清晰,这点其实是一个工程师和一个商人的区别。
人做一件事一般会有三个目标,为了“做成”,为了“赚钱”,为了“让自己的体验最大化”。
当然可能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同时会有三种目标杂融,但是有的人做事的目标就是为了挣钱,为了挣更多的钱。所有的事对他来讲都只是挣钱的工具。
但是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不是这样的,对工程师来说,最大的成就是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我能解决,我们是为解决难题而生的。
你会发现马斯克的目标极其清晰,他有一种那种敌强愈强的劲头。我的敌人清晰了,我要解决的困难清晰了,我就要解决它。
他的终极目标是要去火星,所以他所有的动力都是为这做成一件事。
不内耗的第二个原因是过程清晰。马斯克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可以最大化地让整个事情的过程清晰。
比如说马斯克发射火箭时,他是把每一个零件全部编号,对应到具体的人负责。
最后火箭炸了,回收所有零件就可以清晰看到哪个零件出问题,然后直接定位到具体是哪个人的问题,应该由谁负责。
所以马斯克不怕错误,怕的是过程不清晰。只要过程清晰,就可以优化。
我们之所以会存在大量内耗,就是因为内在有大量的模糊地带。
如果你不能直视它,它就永远存在,马斯克就追求目标清晰,过程清晰,不断地展开细化过程,把每个环节变得可控。
所以他不需要内耗,因为他把每一细节全都梳理清楚了,这就是工程师的特点。
比如说他第三次火箭失败,是因为风险清单里的第 11 项风险。失败后锁定到这一项风险,那把这项打勾以后注意就好了。
对马斯克而言,发射火箭这个过程中就是不断去清晰,去获得反馈,然后在反馈中迭代,明确自己是在前进过程中。
所以内在的评估尺度更重要。原来我根本不知道有多少风险,但是现在我的风险清单已经非常清晰,已经知道如何逐项排查,已经知道所有的零部件到底归谁来负责,出了任何一件事情,我都知道如何改进。
从完全不知道到完全掌控,这是马斯克的学习过程。
参考资料:
1.《马斯克:世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没有内驱力》,笔记侠;
2.《马斯克的2大底层思维模式,值得学习!》,笔记侠;
3.《梁宁:马斯克,一个拒绝内耗的行动力狂人》,笔记侠;
4.《马斯克:第一性原理,是最好的思考方式》,笔记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