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车百智库(ID:EV100_Plus),作者: 方尧,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7万多的宝马恐怕买不到了。
7月12日,针对宝马中国将退出价格战的传闻,宝马中国方面表示,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据悉,日前有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表示,因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宝马将从7月起,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
综合各类消息,宝马是要退出价格战了。
为何不“卷”了?
貌似宝马加入价格战的消息言犹在耳,如今突然又退出价格战,不免让人有点错愕。
因为价格战刚开始时,宝马还是尝到了以价换量的甜头。2023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了82.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4.2%。
但到了今年,以价换量的效果正在减弱,降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销量下滑的幅度,并不能改变销量下滑的趋势。
上半年,宝马集团全球销量为121.34万辆,同比轻微下滑0.1%。其中MINI销量为11.41万辆,同比下滑18.7%;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7.6万辆,同比下滑4.2%,这一下降幅度还是在纯电车型销量增长下平衡的结果。
5月下旬,保时捷中国与其经销商之间的矛盾爆发。保时捷中国为完成销量目标,向经销商压货,而经销商本就承受着价格战的冲击,如今又要因为压货而承受资金流动压力,进而直接“逼宫”保时捷总部。
这一举动也“吓到了”宝马。宝马主动给经销商开出多项大幅度补贴减免政策,提供一系列支持举措,包含了经销商关怀、二手车销售、经销商培训和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等。
这两年,主机厂们叫苦不迭的同时,经销商作为价格战的前沿阵地,存活状况堪忧。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2023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仅有27.3%的经销商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经销商亏损的比例为43.5%。
如今宝马决定退出价格战,除了经销商感受到了压力,也是以价换量必然伤及其作为豪华品牌引以为傲的利润率。去年宝马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三成。
到了今年,下滑态势还在继续。今年一季报显示,宝马集团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66.14亿欧元,同比下跌0.6%;第一季度息税前利润为40.54亿欧元,同比下跌24.6%。
除了财务方面的压力,作为豪华品牌,止不住的降价也会伤害品牌价值,更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宝马大幅降价的效果并不理想,销量不增反降,不仅未带来预期中的市场收益,反而影响了品牌形象与盈利能力,这或许是宝马退出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当然,退出价格战,也不意味着就是躺平。
宝马表示,在下个月的成都车展上,宝马将带来数款中期改款及换代车型的国内首秀,希望以强大企业定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稳步推动业务发展。
对于更多品牌来说,面对价格战的阴霾,也需要找到新的应对策略。
今年以来,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比2023年来的更为猛烈。
1月份,特斯拉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下调旗下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价格,降价幅度在0.65万元-1.55万元不等。2月份,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矛头直指燃油车,推出“王炸产品”——荣耀版车型,起售价低至7.98万元。随后,五菱、长安启源、哪吒汽车、北京现代、上海通用等多家车企纷纷跟进降价,加入价格战。
4月份,小米SU7的上市引发行业“鲶鱼效应”。小鹏、问界、极氪、一汽丰田、奇瑞、吉利、蔚来等车企纷纷推出降价、限时权益、置换补贴等优惠。
价格战无疑重塑了产业格局,新能源车的市占率得到大幅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0.3万辆和10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0.1%,市场占有率达到41.1%。1至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
但骨感的现实冲击着丰满的理想,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内卷损伤着贴身肉搏的车企利润。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的以价换量策略和提升盈利能力很难形成正循环。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今年一季度近七成A股上市乘用车企利润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
即便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特斯拉也被价格战绊倒,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为17.4%,是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表示,毛利率是“血液”,对于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毛利率在20%以上才能保障长期健康发展,否则根本无法持续投入研发、交付等长期投资。
照此标准,处于健康状况的车企并不多。今年一季度,主力车型降价2万元~3万元似乎并未折损比亚迪的利润,其毛利率达到21.9%;理想汽车比预期少卖了约2万辆,但其毛利率仍在20.6%,2023年这一数字为22.2%。
价格战压缩着一辆车的利润率,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车企将成本压缩向中上游转接,“内卷”的压力传递到了各个环节。
一般而言,供应商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每年会向车企提供3%~5%的降幅。2023年价格战下,博世被要求降价15%,今年主机厂要求将零部件采购价格降低20%。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甚至表示:“我们关门不做了,可能比降20%更好。”
与此同时,寒意也侵袭到身处销售一线的经销商们。
例如,2024年初广东永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营遭遇严重危机,旗下的多家4S门店出现暂停营业、暂停新车交付,甚至出现了保时捷经销商集体逼宫主机厂,再到今年上半年约10%的经销商完成率不足五成,直面终端消费市场的汽车经销商躺着赚钱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价格战啥时停?
所以,不止宝马,行业苦价格战久矣。这一年半,不少车企在价格战中受伤。6月,行业已经就怎么卷充分讨论,但并未有确定的答案。如今,宝马率先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价格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品快速推出、成本价格体系快速调整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今年2-4月的“价格战”,可以称之为“汽车行业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价格战’”。
然而随着价格战持续推进,降价空间日益有限,在价格逐步逼近成本线后,价格战又将何以为继?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5月降价车型为10款,意味着降价潮趋缓,市场逐步重回促销增量的常态化竞争局面。
花旗也在近日的研报中指出,预计从下半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将趋于缓和,也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厂商之间,而不是所有厂商。
“价格战难以持续,逐步冷却走向终结是必然的。”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花旗研报结论基本认同。他表示,价格战给大多数车企带来的是利润下降的现状,最终伤害的是车企及产业发展,没有理由持续下去。终止价格战,对企业和行业都有益无害。
业内人士认为,与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相比,下半场的画风似乎发生了突变。整个行业笼罩在“卷”的氛围里,卷价格、卷配置、卷速度、卷流量,甚至卷老板。给人的感觉是,下半场按下了快进键,“淘汰赛”在加速,胜负似乎就在朝夕之间。
下半场以价格战开场,但最终要以技术战和价值战决胜。下半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建立新型、稳定、共赢的产业生态为前提,全球化也是下半场的迫切需求。
结语
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价格战竞争时期,宝马退出价格战、“停止降价保份额”的策略能否奏效,有待验证。同时,面对多种因素交织,充满变幻莫测的汽车市场,下一步走势将会如何,也恐怕没有人能准确预判。
但是,面对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依法合规的产业生态、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尤为重要,也应该是大多数车企的共识。所以,逐步退出不健康的内卷及价格战,应该是大势所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