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饶祖分,编辑:徐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中国城市是分等级的。
除了我们熟悉的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划分方法,还可以按政治地位来分: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
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腻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副省级城市的来龙去脉。
1994年2月25日,副省级城市行政级别正式施行。
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济南、杭州等城市的政府机关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
1997年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名额缩减为15个。从此以后,这个名单再也没变过。
副省级城市的各级干部都“高人一等”,市长都是副省级干部(一般情况是正厅级),区长是副厅级干部(一般情况是正处级),街道办主任是处级干部(一般情况是科级)。
副省级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方面拥有一些“特权”,让普通地级市羡慕不已。比如说苏州,虽然经济实力强劲,但由于政治地位不高,所以迟迟建不了机场。
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项目启用,来源:上海发展改革
当然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对副省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它们能充当改革先锋的作用,把政策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闯出一条新路,给其他城市打个样;同时也要求它们能担起中心城市的责任,带动本省城市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但并不是每座副省级城市,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
30年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合称“东北F4”)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不断滑落,从1994年的第11名、第10名、第29名、第19名,下降到了2023年的第29名、第32名、第40名、第53名。
另一边,当年没评上副省级城市的苏州、郑州、福州、长沙、合肥,反而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走上了经济飞升之路,实现了对部分副省级城市的超越。
所以30年来,关于副省级城市名单的争议,从来没有中断过。
有人认为“东北F4”没有资格做副省级城市,应该降为地级市;也有人认为既然广东、浙江、山东都有两座副省级城市,那福建和江苏也应该再加一座副省级城市;还有人认为苏州、郑州、合肥、长沙等发达地级市,应该升为副省级城市……
建议们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带着这些个问题,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副省级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
“名不副实”的副省级城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们对副省级城市的要求,自然比一般城市要高。
2018年7月,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有七座副省级城市(哈尔滨、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厦门)被点名,批评的理由则是“龙头作用不够”“引领带动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等,措辞较为严厉:
厦门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沈阳市、大连市全面领导不够,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充分。
哈尔滨市省会城市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南京市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
济南市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够有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比较突出。
青岛市存在“小富即安”心态,“头雁效应”不够强,“关键少数”没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沈阳、大连和哈尔滨被批评,大家都容易理解。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北方GDP第三城”青岛、“北方GDP第五城”济南、“科教第三城”南京和“房价第四城”厦门,也上了“黑名单”。但是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青岛和济南虽然本身经济实力还不错(GDP突破了万亿大关),但对山东省的帮扶效果不太理想。
山东全省有16个设区市,就有9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山东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9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山东年轻人来说,济南这个省会的吸引力并不强。有数据为证,济南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只有2.2万。
因为济南的产业结构高度依赖钢铁、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互联网、金融、文娱等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济南钢铁厂
另外,受地理条件所限,济南的地铁里程数只有84公里,还不及普通地级市无锡。相对落后的公共交通系统,制约了济南的居民消费,导致它落选了2024版“新一线城市”榜单。
与济南相似,南京也是GDP排名第二的省会城市,尴尬地位可想而知。江苏其他设区市对南京市的认同感,甚至还不如安徽的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
南京都市圈的八个周边城市里,就有四个来自安徽,怪不得有网友调侃南京是“徽京”。
厦门虽然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但是经济和人口体量还不够大。
截至2023年末,厦门常住人口只有532.70万,城区常住人口只有400多万,在城市等级中属于“Ⅰ型大城市”,与乌鲁木齐一个水平,跟一线城市差了两个等级。
从经济总量来看,厦门市2023年GDP只有8066.5亿元,在福建省内只排第三(第一和第二分别是福州和泉州)。截至2023年年末,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029家,还不到地级常州市的一半……
济南、青岛、南京、厦门只是略有不足,而东北四城(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则是全面失守:GDP不到万亿、平均房价不到15000元/平方米、三年常住人口增量不到10万……
更重要的是,东北四城也没有用好地方立法权,在改革创新方面乏善可陈。其他副省级城市,都有“独门秘籍”,在改革开放过程都提炼了一套独创的发展模式。
全面优秀的深圳和广州自不必说,杭州的数字经济模式、成都的公园城市模式、武汉的双循环枢纽模式、南京的人才集聚模式、济南的新旧动能转换模式、青岛的海洋经济模式、西安的科创兴城模式、宁波的港通天下模式、厦门的生态文明模式,都被纳入了中国改革思想宝库。
浙江宁波北仑港口
但是,当我们打开东北四城的政府官网、输入“党政代表团”关键词的时候,只能看到东北代表团去关内考察的新闻,而找不到最近三年关内代表团到访东北城市的记录。
有网友调侃,“以前是董事长不过山海关,现在是市长不过山海关”。
“急于争先”的地级市
东北四城的暗弱,勾起了发达地级市的“争先之心”。
在苏州、郑州、长沙、合肥、福州等地级市眼里,自己的经济比某些副省级城市更发达,市场更繁荣,人口更密集,创业更活跃,完全有资格做副省级城市。
先来说说苏州,GDP高居全国第六名,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3)榜单》中位居第二,上市公司数量位居第五,2022年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七、2024年一季度港口吞吐量全国第七……各个维度都位居全国前十,比大部分副省级城市都要强。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苏州的行政地位一直停留在地厅级,严重制约了当地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同样是经济强市,苏州撤县(市)改区的进度,就比广州、深圳、南京等副省级城市慢得多。
这就导致,苏州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偏低,高端服务业略弱,夜生活也乏善可陈。
更重要的是,身为地级市的苏州,在交通枢纽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和资源整合方面总是差一点,就很难成为一线城市。
苏州高新区狮山路城市建筑群
所以,有苏州市政协委员提出,江苏应该参照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的做法,设立两个副省级城市,通过“省会+计划单列市”的模式形成省域经济发展的“双核驱动”。
比苏州更尴尬的是福州。作为福建省城、GDP第一市,福州市市长的级别,居然比厦门市市长还要低一级。福州大学校长的级别,也比厦门大学校长低一级。
所以,2015年福建省两会期间,12名代表联名建言,支持福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除了东部城市,中西部的普通省会(比如郑州、长沙、合肥)也想晋级。其中郑州的呼声最大,2012年、2017年和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均有代表委员建议将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河南籍代表认为,河南是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高铁里程第一大省、粮食产量第二大省、经济总量第四大省,理应在河南设立一座副省级城市。
在河南省内,郑州则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一哥”。2023年郑州GDP为13617.8亿元,比“豫村二当家”洛阳高148.4%。
放眼全国,与现有的副省级城市相比,郑州的综合实力也不遑多让。2023年,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0.78万吨,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6位。2023年,郑州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超过1261亿元,位居全国第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向清认为,从城市的地位、经济发展、人口集聚、资源调配上来看,郑州也已经具备了成为副省级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苏州、福州和郑州等地级市的升级诉求,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
普通地级市的新机遇
那么,从1994年到现在,为什么没有增添副省级城市?
因为,副省级城市本身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行财政分级包干制,导致中央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财政盈余,中央财政不得不向地方借钱。
为了平衡央地关系,国家于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改革,强化全国一盘棋的管理体制。于是,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大连等经济大市,被赋予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主要向中央交税,带动全国发展。
这些城市当时只是地级市,却要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升格就显得很有必要,所以它们被确定为副省级。由此可见,副省级城市的出现,跟分税制改革有一定关联。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2%提升至2001年的52.4%。自此,似乎也没有再设立新副省级城市的必要。
而从行政成本来说,如果把一座地级市改成副省级城市,那就得调整上万名干部的级别和待遇,财政开支就会大幅攀升。
不过,国家虽然关上了副省级城市的大门,却也给表现优异的地级市开了新窗口,如“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级新区”等等。
2017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由此,郑州正式成为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
随后,郑州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交通方面拥有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工业方面跃升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商贸方面成功入选《第一财经》评定的“新一线城市”。
与郑州相隔500多公里的合肥,则获得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等重磅头衔,成为长三角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构建了包含新能源汽车、芯片半导体、光伏储能等要素的现代产业体系。
还有,长沙、福州、贵阳等普通省会,搭上了“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快车,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都市。
仔细想想,国家对城市等级的划分,其实跟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差不多。旧的体系不好改,就建设一套新体系。“副省级城市”就和“985大学”名单一样固化不变,然后就有了可变动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双一流大学”。
中国需要建设更多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更多世界一流城市。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