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曙光
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了全球VC和PE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VC/PE年度投资总额已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的资金从全球各处会师中国。不少业内人士因此开始抱怨项目源发掘困难、企业要价提高、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PE投资领域,更是如此。
VC蚕食PE地盘
2004年左右,伴随Web2.0概念在中国的兴起,中国互联网业出现了第二波浪潮,创业投资(VC)在国内突然热起来了,一大批拷贝美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公司拿到了大把的美金,比如Bokee、BlogCN、土豆网、56网、猫扑、Feedsky等,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6年底。期间,假如哪家VC没有投资一、二个Web2.0的项目,就好像丧失了一个巨大的金矿。但现实是残酷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并未开花结果,至今,中国终究没有出现中国版的Youtube、Myspace、Facebook。
狂热过后,中国的创业投资公司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去向,于是,在2006、2007年,一大批在成熟的创业投资市场无人问津的行业,在中国突然成了香饽饽,不管是种茶种菜的、养鸡养鸭的、剪头洗脚的、制衣制鞋的还是卖吃卖喝的,这些原本被资本晾在旁边的传统企业成为了创业投资公司们追逐的对象,比如,龙生茶叶、福建圣农、德青源、重庆小天鹅等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这些被投资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传统生产或服务型企业、企业规模很大、发展已处于成熟期、短期内(1-2年)有上市的可能。
根据清科集团的报告,2007年,国内VC投资案例共440个,投资金额达32.47亿美元,其中,初创期投资案例数为184个,占了本年度投资总数的41.8%,但相比2006年51.5%的占比有所回落。相反,扩张期及成熟期的投资案例数为194个,占比近44.1%。
通常来说,资本对非上市公司的投资,从公司的发展阶段来分的话,大致可分为种子期的天使投资(Angel Fund)、初创期的创业投资(VC, Venture Capital)、发展期的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成熟期和Pre-IPO的PE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等。在美国,VC和PE无论从投资金额还是从投资阶段上看,几乎都泾渭分明、风格明晰。
如果简单地从投资金额上区分,通常认为PE的投资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VC集中在1000万美元以下,天使投资则主要是100万美元以内。但从2006年开始,国内VC投资金额普遍在提高,涉足原本属于PE的业务,VC正PE化,业内人士已经切身体会到了。
2008年,这种趋势还会继续, VC逐渐PE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1、大量优质的项目源。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包括私募资本市场和公开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大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缺少私募股权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的渠道,缺少国内IPO上市的先天资格,缺少海外上市的能力。而这些企业靠着多年的自我积累式的发展,规模做大了,于是大量在寻找投资机会的VC就蜂拥而至。这种企业在二、三级城市很多,他们一方面因为VC“先进”的估值模型,获得大笔投资或套现,另一方面,VC还给他们带来海外上市的专业知识。
2、资金供给充裕。全球都对中国经济和市场前景看好,使得VC募集针对中国的基金变得更容易。
根据清科集团2002年的募集资金统计,当时中国34家基金募集的资金总额仅为12亿美元,每家基金介于2000万-3000万美元。但到了2007年,随便一个基金就能轻松募集到1亿美元,市场上资金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基金都不多了(人民币基金除外)。很多外资VC在国内募集的资金量比美国本土还要大,比如美国市场最知名的VC红杉资本和KPCB,他们在美国管理的单只基金规模通常也不过1-2亿美元,但是其国内基金,规模就大得多,比如2007年,KPCB在中国的基金,凯鹏华盈募集了一个3.6亿美元的基金,而红杉中国也募集了各为2.5亿美元和5亿美元两个基金,赛富三期募集资金达11亿美元。
手里有了太多的钱,又需要在4-5年内投出去,VC必然会倾向于资金需求量大的成熟企业。
3、业绩压力。VC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很短,国内的一部分VC合伙人要么是在国外曾做过VC,要么是做企业成功后转行的,或者是本土成长起来的。这些人最为缺少的履历,恐怕就是在国内的投资业绩了。而VC的投资回报期往往长达5年以上,再加上VC的成功率很低,投10个项目,成功的可能只有1、2个,相比而言,PE的成功率却能达到80%。因此,在投资金额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VC自然会倾心于成熟的PE投资项目。而有了成功的投资业绩,就能为自己在业界闯出一个名声。出名后,在好项目资源的争夺上,优势就会大一些。另外,国内的VC行业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才流动性非常大,好的投资业绩才会吸引更多人才,或更换更好的门庭;二是自立山头比较多。手握优秀的投资业绩,在自立山头时,VC们就有了向LP们募集资金的资本,更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
国内券商直投加剧PE竞争
PE基金不仅仅面临着VC在项目源上的争夺,国内券商们也开始窥视他们的地盘。
2007年9月11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有关从事直接投资业务的批准。尽管只开放了两家试点券商的业务,但是对于券商们来说,这意味着尘封达6年之久的国内券商直投业务距离全面开闸不远了。多家证券公司纷纷开始在市场研究、项目储备、人员储备等方面为直投业务的全面开放做准备。
其实20世纪90年代,已有国内券商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实业投资领域,但由于一些曾经参与直投的券商输得片甲不留,2001年,证监会下令,规定“证券公司严禁进行创业投资”。
此次放开券商直投,按照证监会的要求,证券公司的直投业务范围被限定为Pre-IPO,即只能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并且“投资期限不超过3年”,这样券商能够参与投资的领域正是PE关注的中晚期项目。
按照证监会的要求,直投业务只能通过全资模式进行投资,且只能以自有资产来做,不能到社会上用资产管理的名义通过别的公司来开展直投业务。证券公司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下,还不能加入合伙公司。
其实说起来,国内券商直投业务的最佳典范应该是鼎晖(CDH)。鼎晖前身为中金公司直接投资部。2002年以前,中金公司直接投资部存续期间,投资了多个项目,包括中国移动、新浪网等。2002年8月独立以后,鼎晖联手摩根士丹利、高盛、英联等境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了包括蒙牛乳业、李宁、南孚电池、永乐电器等公司,管理资产超过4亿美元,成为本土直投公司中的领头羊。
据中信证券公告称,中信证券出资8.31亿元人民币设立全资专业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业务范围限定为股权投资,并且以自有资金开展直接投资业务。据了解,其单笔投资规模为人民币8000万-2亿元。
证券公司加入到PE投资行业,游戏规则不会改变,但是市场格局肯定会改变,毕竟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具备很多先天的优势。投资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搏项目的来源,国内券商在项目来源上的优势是外资PE无法相比的,它们不仅方便发现项目资源,更难得的是,它们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资本运作可以向相应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关键的环节在于:PE的最终退出渠道(IPO上市)需要由券商来做承销商、推荐上市。其劣势在于证券公司还只能以自有资金投资,而其自有资金往往不具备稳定支持Pre-IPO项目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量。
而PE机构普遍在以往的投资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从企业调研、估值、业务发展规划、人才以及上市或并购,都有专业的方法支撑和相对固定的业务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对于外资PE机构来说,还有雄厚的外来资金的背景优势。
本土民营资本介入私募投资
随着国内证券交易市场的日益升温,以及即将推出创业板等诸多积极因素的推动,自2007年6月1日《合伙企业法》实施以来,一大批本土的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VC)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纷纷破壳而出:6月末,深圳市南海成长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南海创投)宣告成立,率先开启了国内创投合伙制运作模式;8月末,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东海创投)成立;11月12日,深圳市东方富海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高达9亿元;11月29日,东方摩尔国际投资管理股份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募集资金达到3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本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
事实上,中国民营经济的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涉足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企业家通过做实业完成资本积累后,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来实现财富增值,在传统行业全面微利化和股权投资高回报率的刺激下,民间资本纷纷跃跃欲试。据笔者了解,大批江浙一带的民营老板和山西的很多煤老板,他们身家不菲,现在基本放弃几年前那种炒房地产的资本运作模式,开始把钱交给专业人士或自己的后代成立投资公司进行私募投资。
而这些新兴的投资公司,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在早期项目的投资上会非常谨慎,而对于一些传统的成熟企业,他们通过人脉关系,往往可以进行一些投资,以获得回报和投资行业声誉。比如国内某知名小家电企业,正在酝酿2008年国内A股上市,其Pre-IPO投资根本没有轮到PE基金,就被民间资本消化掉了。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特色的私募投资公司,多多少少有些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一些被PE看中的优质项目,他们可以虎口拔牙,或者插上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