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路
即便如中公网、和讯抑或雅虎,都没让谢文感到如此兴奋。在位于北京知春路希格玛大厦后面的紫金数码园里,这个身份已不再是互联网知名职业经理人的创业者,浑身上下像拧足了发条,一个上午的短短时间,就会见了4拨不同的访问者。
谢文做的“一起网”在业界已经不是一个秘密,这个网站揭开面纱的过程如同一款游戏,起先是在社区里公开创意、然后是内测、公测,如果你有建设性的看法,谢文会欢迎你在楼下喝茶探讨。问题是,社交网络(SNS)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究竟是什么让这位理想主义者激动莫名?
就在几乎同一个月,宝宝树度过了一周岁生日。其创始人早已声名在外,一位是先后在宝洁、雅虎、Google呆过的王怀南,亦曾任雅虎与新浪的合资公司一拍网的总经理;另一位则是创建了易趣,如今身为经纬创投合伙人的邵亦波。奇特的是,这两位电子商务的昔日战士,却去办了一个妈妈宝宝的细分社区。在创业邦的访谈室里,王怀南笑声朗朗,把宝宝树视为此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除了创业的激情,能够让各路英雄从不同方向走来的,正是那个被称为“社交网络”的东西。然而众人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又是如此迥异,有人不屑谈之,有人又如蝶扑之;它在互联网的历史中,如同化石般古老;如今又因为MySpace乃至Facebook的进化,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海内存知己
在王兴搭建的海内社区里,曾经有个访问者一夜评论了400部电影,当然这是极端情况。比较正常的是王兴自己的例子,他和一个朋友通过讨论技术而认识,但从来没有谈及过其他话题。有了海内之后,王兴发现这位朋友看的电影极多,而有的电影,自己只评一星,朋友却评五星,于是王兴就很想问问是不是有的地方没有看懂,另一类交流于是开始。
让创造内容的门槛尽可能低——这一想法一度成为王兴的第二个创业项目——饭否网的核心理念。在这个试验项目中,信息的沟通被解构了,传统上发一个短信息都有明确的收发方,但在这个模仿Twitter的迷你博客里,发和收的行为被解构开来,以致内容制造者的压力变小,而传播半径扩大。
这种理念曾让王兴着迷,但还不足以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甚至不能与王兴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校内网相比。在把校内网卖给陈一舟之后,王兴获得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想象下一个创意。在外人看来,这第三个创业项目与校内是如此之像,甚至连名字也只差一个字,以致受到了不少非议和诘难。
但王兴依然故我,不为所动。身为技术高手,他甚至用不同的程序语言把原来的思想重构了一次。这就是海内网,在王兴的心目中,海内的定位远远大于校内在同学关系中的定位。读书的时候同学关系比较重要,但是工作几年之后,必然就让位于工作关系。海内把自己定位为与朋友保持高效率联系的真实社区。
这个社区不再是风靡中国的BBS了。结构上,它完全以个人为中心,首页呈现的只是朋友的动态,产权明晰、真实身份、真实关系。谢文在Discuz举办的互联网社区大会上,曾取笑这类模式只是Facebook的“蓝色翻版”,可是在中国,即使庞大如百度和腾讯,谁又不是从“Copy to China”开始的呢?
父母城邦
“如果你专门给中国的爸爸做一个社区,也是不错的创意。”王怀南半开玩笑的说。做宝宝树这样的母婴社区,曾让很多朋友大跌眼镜,“王怀南怎么会干这样的事?”
对于像王怀南和邵亦波这样的创业者,做母婴社区的确有点像杀鸡用牛刀。创业伊始,两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12个创业构思。最后发现想以人的角度切进这个市场,而以人为主自然而然的是以社区为载体。其源动力和eBay的创始故事也如出一辙,这两位身为人父的创业者发现,父母们的需求从未被充分满足过,包括记录孩子成长的需求、育儿知识上的迫切需求,以及亲友分享的需求。
不管别人怎么想,他们说干就干起来了。至少对于邵亦波来说,他的太太乐于成为宝宝树产量最高、阅读量最高的用户之一,而他从来不上网的父亲,居然会成为高产作家。这个用爱心构筑的事业,使得创始者乐此不疲,也使得满足用户需求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每次王怀南到一个城市出差,都会做同样的机械测试,测试上传照片的时间,然后再根据这些测试进行改进。
根据王怀南的介绍,一年之后,宝宝树颠覆了许多社交网络的经验数值。一般而言,对社区贡献内容的人只占社交网络的1%,这个经验值在宝宝树变成了超过40%;用户自己结成的小圈子达到1万多个,而每个圈子的用户从5,000~10,000人的也很常见。仅仅类似于百度知道的“宝知道”功能,每天用户互相之间能回答上万个问题。想象一下,这将是一个纯正的人声鼎沸的父母社区,而所有的沟通和交流均可以一对一、小圈、大圈的进行,在现实世界,这样的情景不可能出现。
于是,商业也将与人类社交生活融为一体,不会显得如Banner广告那么拙劣而生硬。这个社区的商业将会是推荐加自荐式的,父母之间的差距甚至比同学之间的差距还小,在这种用户需求被充分挖掘之后,适合你的信息会悄然而至;而更加绝妙的是自荐,用户可以自发的去选择广告和信息,需要什么产品或服务都变成了你的选择。
颠覆BBS
BBS教主戴志康最近迷上了SNS。在这个推陈出新、改朝换代的节骨眼上,戴志康写了篇长文,《社区、人际、论坛、电子商务及娱乐——探寻未来五年的个人站长成长之路》。7年前,戴志康做了Discuz,在随后的发展中,这个小小的论坛程序居然剿灭了市场中林林总总的同类或异类,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然而,历史走到这里就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戴志康看来,BBS只解决了信息交流中一个维度的问题,那就是内容的“深度”。每个人都是根据对内容本身的讨论兴趣,由相同的主题组织到了一起。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和谁做这件事情,而不仅仅在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比如陪女朋友去逛街。有没有产品能够既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又注重内容的深度呢?
抄袭Facebook肯定不是一个办法。因为Facebook更注重的是另外一个维度,和人交互很活跃、但真正对内容的讨论就太浅。戴志康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架构,在这里,论坛的信息噪音被很好的过滤,然而并非弃之不用。
工程师比戴志康走得更远。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UCenter的机制,简而言之,这就像个SNS的交换机,不仅仅是Discuz系列的程序,任何第三方的网络程序都可以挂接到UCenter上来,通过UCenter,你可以知道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撰写了一个博客,或是回复了一个帖子。
UCenter实际上是把信息基于主题或链接的关系,转换成基于人的关系来浏览。这是网络仿生学的一次小小革命。因为是戴志康做,所以它的影响会很大,正如同目前网络上密密麻麻的Discuz论坛一样,可以预计,大大小小的基于UCenter的SNS社区也会千树万树梨花开。
商业消费和影响力的观念将会被重写。一个被称为“AISS”的模型正在建立,这个由电通提出的理念,也就是起先是“Attention(注意力)”、然后是“Interest(兴趣)”,继而及时“Search(搜索)”,产生一个购买行为,最后是“Share(分享)”,将最有可能在这个新架构的社区里得到实现。
Facebook并非不可超越
微软和李嘉诚对Facebook的追捧和估值,使得这个国外的SNS社区成为互联网上的天书奇谈,甚至连Google都对它心存敬畏。毫无疑问,在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将全球的信息都组织起来之后,人们还能干点什么?只能是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恰如Facebook现在所做的。
从技术平台的角度,国内互联网公司还没有看出超越Facebook的可能。魔时网的CEO、曾经在百度负责过开发的王鹏云认为,从开放API的角度而言,即使如百度也无法做到Facebook的程度。这或许是国内开发SNS者的一个隐患,它需要实时的、开放的支持一个千万级网络城市所产生的信息之云。
这也正是谢文会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去实现他的社区梦想的重要原因。这家名为海量的公司,10年一直默默无闻的研发搜索和平台技术,有这样的技术积累,同时又了无牵挂,才能去做这种前人所不敢为之的事业。“这些判断和认识,我当着腾讯几百人都讲过,没有人敢做。腾讯的平台已经这么复杂了,改造整合的挑战比重做一个还难!”
然而在国外,Facebook也并不是神话,反而有人对腾讯心生敬仰。在悉尼的一次媒体大会上,咨询公司Plus8star的CEO本杰明·约菲(Benjamin Joffe)认为,无论是从用户数量还是盈利模式,Facebook都要远远落后于腾讯。广告在腾讯的经营利润中只占13%,而虚拟物品、无线增值、游戏的收入,腾讯都要好于全球其他的社区。
挑战无处不在,谁也不能永远为王。谢文觉得这正是这个产业好玩的地方。大公司往往是由于太成功了,太骄傲了,或者资产太多了,所以它就慢慢的不敏锐了。微软是这样、雅虎是这样,即使如Google还在青壮年时期,也要担心这一点。
按照王怀南的说法,一个平台或者一个社区的灵魂,都是在前3个月至6个月之内形成的。掰开指头一数,不管是陈一舟的校内、罗川的聚友(MySpace的中文名)、庞升东的51,抑或是王兴的海内、杨勃的豆瓣、谢文的一起、麦田的蚂蚁、张帆的占座、张锐的魔时、戴志康的UCenter,各路社区英雄,浩浩荡荡,自往东去。
(本刊记者方平潮对本文亦有贡献。关于社交网络话题更深入的讨论,请参见创业邦社交网络之系列访谈://www.lygjnsb.com/features/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