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08年12月 > > 千橡互动陈一舟:十年沉浮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千橡互动陈一舟:十年沉浮


千橡陈一舟


  《创业邦》记者 李剑雄


  这个人,被业界贴上了很多标签:创业疯子、资本玩家、收购狂人、机会主义者。仅仅一年半之前,他的公司还是十足的反面教材,有人这样总结,“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规模风投+资本市场上最热门概念=关于创业你所应知的一切教训”。


  但在2008年4月,陈一舟带领下的千橡集团宣布从日本软银等机构引入4.3亿美元战略投资。在创业9年之后,借助SNS(社交网络)的全球东风,陈一舟首度拥有了一家估值10亿美元左右的互联网公司。这让很多人不服气,包括他曾经的部下,独立IT评论家洪波都说“估值高得离谱”。


  陈一舟不辩驳,他承认自己“比死去的95%创业型公司要幸运”,“在活下的5%公司里,十年能抓住一个大机遇也算相当不错了,得感谢老天爷”。“我们惟一的优势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身上的伤疤比别人多几个”,陈一舟对此很坚信。自1999年第一次创业起,他经历了4次规模不等的市场泡沫: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2年美国光通讯泡沫、2006年中国SP泡沫和近期的Web2.0泡沫。


  贪婪、不聚焦、短期行为,这是陈一舟在日志中归纳的部分人性。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危险因素导致了千橡在2004年~2006年这段时期的非理性发展。


  当时正是SP业务的巅峰期。在收购了五、六家SP公司之后,千橡每月来自无线增值服务的纯利润就有一、两千万元,两轮共5,000多万美元的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基本还没怎么动过。“这个时候当然应该扩张啦”。于是,腰包鼓鼓的陈一舟接二连三地收购了一批Web2.0网站,试图搭建起一个集聚所有Web2.0精华的“千橡矩阵”,业务线一度有9条之多。


  但谁也没想到,从2006年7月起,由于运营商突然收紧的政策,SP业务的利润像冰棍一样快速融化。陈一舟害怕当年做Chinaren时“钱烧完”被迫出售的那一幕重演,他决定“撤退”,尽管很多新业务才刚刚铺开摊子。判断是否收缩的标准主要就两条:一是能不能建立竞争壁垒,二是能不能很快“出油”(带来收入)。


  2006年年底,千橡把总部从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中国人寿大厦迁到了现在的静安中心,租金只有原先的1/3.在这场为期半年,陈自称“大伤元气”的结构性调整完成后,高峰时期1,400人的千橡减员过半。“扩张的时候很爽,收缩的时候很负罪,砍成本、裁员的过程太痛苦了。这个痛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痛苦之一。”


  那段日子,他在日志里自问“怎么才能做个完人”,答案却是“没有后悔药吃,做完人不可能”。斯时的陈一舟,不再是一名热情的创业者,而是一个冷酷的CE0.壮士断臂的千橡虽然未能在2006年实现上市,却至少生存无虞。不过,尽管千橡甩开了两年前同为第二集团阵营的TOM在线、大旗、奇虎等,但离腾讯、百度等第一集团的差距更大了。而它的身后,还有51.com等在追赶,和开心网的恩怨情仇刚刚上演。


  千橡最初刚拿到投资时,陈一舟曾用“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渴,保持执着)”作为电子邮件的签名档,当时千橡迅速扩张,拓展了非常多的业务。后来发现这些新业务很多都不能赚钱时,签名档就回归到了“less is more,fast is slow (少就是多,欲速则不达)”,用了一年。现在,他的签名档中保留了“less is more”,但已将“fast is slow”改为了“speed is life (速度就是生命)”。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