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文/何宝荣
中国证监会于7月20日晚间发布公告,宣布于7月26日(周日)起受理创业板公司发行上市申请,同时发布并实施创业板申请文件准则和招股说明书准则。在IPO重启之后,创业板市场在一步步的谨慎探索中,终于可以进入正式的倒计时了。此前证监会曾对拟上报材料情况进行摸底,初步掌握的情况显示,预计有50~100家企业会在上市首日提交申请。
据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创业板发审委在8月可以完成组建。按照行政许可事项安排,材料申报后,在5个工作日证监会将做出是否受理申报材料的决定。受理后的15个工作日内,证监会将向正式受理的企业首次反馈意见,依企业回复反馈意见的进展,证监会将确定企业发行上会时间,而审核一家企业需时3个月。据此推测,首批创业板企业将于11月份挂牌。
在围绕着创业板长时间的争论过程中,各方面透露出的信息显示,将有数百家乃至上千家创业企业都在积极备战。如今,创业板开锣的日期越来越近,但各界人士关注的相关问题,仍未有清晰的脉络。比如,除了上市门槛不同外,创业板与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究竟如何区分,监管部门是否会根据行业特性进行引导,还是由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
IPO重启后,上海超日太阳能便成为首批新申请企业,拟登陆中小企业板。尽管最后未通过发审委审核,但不免让人疑惑:既然创业板即将推出,这类新能源概念的企业不应该优先选择创业板吗?随后,新农业概念的福建圣农顺利通过审核,将很快在中小企业板挂牌。而福建圣农的营收和盈利规模,甚至已远远超出主板市场的要求。
从目前透露出的可能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名单来看,其中大部分皆有创投机构介入,像本土的深创投和达晨创投就有多家拟上市企业。由于这些创投机构和监管层、交易所、中介机构等都保持更为顺畅的沟通,它们所投资的企业自然拥有某种暗藏的“优势”。尽管创业板对于创投机构来说,等于多了一个退出渠道,但究竟选择创业板还是其他市场,恐怕并非简单的决定。毕竟,创业板争论虽热,还没有接受过现实考验。中国的创业板市场是能摆脱全球大多数创业板市场“边缘化”的命运,还是能真正实现监管层的初衷?无疑,这些创投机构在为创业板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持有观望态度。
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创业板应突出市场定位和板块特色,多吸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及其他领域成长性特别突出的企业,以及在技术、业务模式上创新性比较强、行业排名靠前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上市。这也是保障创业板不致沦为鸡肋的关键基础。
这是考验监管层智慧的时刻。在上市资源并不缺乏的中国市场,具备打造成功创业板的基础。如果监管层能够顺应市场需要,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并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为创业板的积极发展定下基调。或许这也是监管层在推出创业板过程中特别谨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