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杂志 文/符星晨
尽管挂号依然需要排长队,但患者李琳还是感觉入院后的流程比以前快了。虽然相对于普通企业,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还“很低”,但这同时意味着商机:将信息化元素引入医院,可以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也能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有质的提升。
当然,眼下李琳在医院中能够注意到的信息化应用可能只有挂号处输入病人基本信息的那台电脑,同时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最基础的体现。作为医院信息化的第一步,以门诊挂号、收费等为主要模块的HIS经过东软、IBM等大型厂商多年来的深耕已初步普及,但还远远不够。在竞争相对于HIS并不那么激烈,但同样急需建设的多个细分领域,不少新兴创业企业已经看到了突破的机会。2009年末,全国注册医疗机构超过90万个,卫生总费用超过16000亿元人民币,预计接下来三年将会达到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若想在这块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更好地为李琳这样的患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显然,这和技术有关。
机会一:医学影像
CT、X光、核磁如今是相当普及的检查手段,而医生们双手举着X光片分析的场景也曾是医院中经典的一幕。不过,现在这个步骤可以更方便地在电脑上进行: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已经能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形式,通过计算设备和网络,完成对影像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处理。崔彤哲在2008年创立的海纳医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纳医信”),就在着力为国内医院提供全院级PACS系统。此前,他曾做为第一位开发工程师加入了位于美国硅谷的PACS威廉希尔中文官网
Stentor。
就像视频网站对技术、带宽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网站,与影像有关的医疗信息系统也有独特的门槛。“难点在于影像的存储、传输、高并发条件下的实时调用和24*7的不间断稳定运行。”崔彤哲说。在安贞医院的放射科,1个病人在320排CT机上做两分钟的检查,就能产生26,000帧影像,大小约为13GB。
在2009年,安贞医院放射科的流水在5.6~5.8亿元左右。而全院整体化PACS系统还不仅仅是放射科内部的图像存储与通信,内镜科、超声科等科室的影像诊断系统都会连接进来,与HIS等系统也有接口。患者就诊后,医生可以首先从HIS系统中调出其基本数据,把拍片命令发送至相应机器上,然后自动拍片并将影像传回服务器。在Stentor的一个客户案例中,最高峰时共有包括对影像进行审核和写报告的人员、临床医生、手术医生、查房护士等在内的1,600人同时上线调用PACS中的影像。
即使查阅影像的只有几十个人,借片、对照患者以往病历等工作仍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人手,信息化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免去患者拿着X光片跑来跑去。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帮助下,影像分析变得更为精确,纸张、胶片等影像介质的储存和管理费用也得以节省。无论是医院、医护工作者还是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但PACS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使得远程医疗真正成为可能,在各地医疗资源极度不均衡的中国,其好处显而易见。
“据北京卫生局统计,2008年来北京看病的人次是1.2亿人次。”崔彤哲自己的朋友也会托他请北京的专家看所拍的片子。为了短短的诊断时间,每天都有大批人从全国各地涌来,经历熬夜挂号的艰辛过程。其实远程医疗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崔彤哲认为,目前的状况就好像“喝着东西不解渴”:通常以定时定点的专家会诊形式展开,由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影像资料。这种方法看上去合理,实际效果却非常差:一来要聚齐专家非常困难;二来即使是高清摄像头也无法清晰地传输影像。“整个流程很不好。”
海纳医信最近参与建设了位于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影像远程服务网,为其提供核心的影像远程传输和诊断会诊系统。他们的办法是,通过影像诊断会诊系统,整合全军的知名专家,专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登录查看外地病人的影像信息和病历,随后提交诊疗意见。虽然眼下远程医疗的推广还受到医务体制的一些制约,但可以预见,影像远程诊断会诊系统将给更多病人带来便捷。
机会二:麻醉手术
通常,在拍完医疗影像之后,一部分不太幸运的患者会进入手术室乃至重症监护病房。而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麦迪斯顿”)的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和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正服务于此环节,通过对数字化手术室和数字化病区的建设,让焦虑的医生和患者感觉好一些。
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
创业档案:
创始人:翁康
年龄:41岁
公司名称:麦迪斯顿
公司成立时间:2005年
2009年销售额:3500万元
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和汪建华的尝试从麻醉监护软件开始。手术室是医院中对技术要求最高、最重要的科室,即使不算麻药和器械,其直接收入就能占到整体收入的15%~20%。手术过程中,则需要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护士等几类人员的配合。以麻醉医生为例,在普通的手术过程中,他们需要边看机器边记下患者的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
据统计,在10个小时的麻醉时长中,假定每隔3分钟记录一组生命体征数据,麻醉医生共有53.4%的时间用于医疗记录的书写。不过,在麦迪斯顿协助建设的数字化手术室中,这个惊人的数据将得到改善,麻醉监护软件将自动监测并记录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使麻醉医生能够更专心对其加以分析和治疗。这些数据同时会显示在手术室中的触摸屏上,方便手术医生和护士查看;临床医生不用进入手术室,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即时信息;手术室外焦急等候的患者家属则能够实时通过大屏公告了解手术进展的情况。
“现在我们的系统已经能够覆盖从推进手术室之前到术后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完整流程。”数字化病区同样是麦迪斯顿的得意之举,“医生要想知道患者的情况,不用逐个病房巡视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翁康说。患者在病房里的生命体征会由监护仪、呼吸机等床边监护设备记录并上传到系统中,如果呼吸、血压等出现异常,系统还会进行警示,帮助医生和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赶到现场。
在手术室和病房中采集的数据会由系统自动打印生成各种医疗文书,方便医生按需检索数据库,对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和统计分析。“医疗文书能够得到规范便捷的记录,流程被优化。”汪建华说,“不过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这些信息化应用加上入院前急救监护、质量控制、临床路径、专家咨询等辅助系统,就构成了术前、术中和术后一体化的“围术期临床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在全国2000~3000家二甲以上的医院中,包括解放军总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在内的上百家都是麦迪斯顿的客户。虽然占据了这个细分市场八成左右的销售额,但翁康和汪建华仍要继续挖掘,下一步计划将物联网、3G等新技术引入到手术室和病房的应用中。
机会三:新药开发
与医疗影像和麻醉手术相比,新药开发的相关信息化服务在国内还是刚刚开始的市场。
有些病人在被接诊时会收到来自医生的新药临床试验邀请,如果他同意并通过了筛选,那么他将具有一个新的身份——受试者。这是个略带些神秘色彩的环节,却是新药面市前重要而且必需的一步。“一般人的想像中制药公司的标志就是有大型试验室,好多白大褂在里面做试验”,阿贝斯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阿贝斯努”)副总经理李永昊博士说,“但试验室费用只是整个新药研发费用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临床试验过程,在德国要占到总费用的92%左右,在美国也要至少占到80%。
目前,国内这一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极低。在病人接受试验的时候,临床医生需要在受试者的病例报告表(CRF)上记录每一项的结果,在比较简单的试验中,每位病人的CRF也有四五十页。在二期临床试验中,如果要满足100对有效受试者的最低要求,几百本一式三份的CRF放在一起,厚度很可观。“在这个领域甚至还培育出来了专门的CRF印刷厂。”李永昊说。在国外,这些都已经大量通过数字化流程实现。
首先是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TMS),负责对试验所涉及的人员、进度、预算和费用、文件归档和组织申报材料等进行管理,目前阿贝斯努已经在天津的一些医院里开始了试点。“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电子数据采集(EDC)”,简单来说,就是采用电子化的CRF来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在早期就开始电子化数据的管理、质疑和答复,及电子数据的溯源核查。研究者能够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网络终端填写电子病例报告表,并将临床试验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库,通过自动核查程序和人类专家的经验,数据管理员能够马上发现有问题的数据,并告知研究者。
而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S)同样有助于加快试验效率。“以前医院里新增了一个受试者,医生要打电话给药厂询问需要分配什么随机号给他。”现在,结合中心随机系统的IVRS系统接受通知后会自动传真过来受试者的随机和药品分配信息,而试验的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CTMS系统、自动的电子邮件或手机随时了解到受试者入组进度和临床试验数据的收集情况,避免人工预估错误导致的药品浪费或者供应短缺。在止吐剂、止疼剂、安眠药等试验中,病人也需要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记录在日志上。李永昊显然对现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的电子患者日志系统(ePRO)更感兴趣,“一般来说是类似手表的专用设备带在身上,每天24小时自动记录你的心率、心电图。”这些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受试者的心电图将集中到一个阅读中心由专家做出统一的判读。整个临床试验过程还需要很多其他专用信息工具的支撑,但相对于国内已有10年发展时间的HIS,这部分系统在国内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李永昊相信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阿贝斯努今年九月份将要出版一本书,就是关于临床试验电子数据的相关标准。
机会四:运营管理
经历了复杂的诊疗之后,交费取药看上去是个极为简单的环节。但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望海康信”)总裁段成卉口中的事实很惊人,“国内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连超市都比不上。超市里的大白菜还有条形码来识别,而很多医院里对药品都没有最基本的防护措施。”2003年望海康信刚成立时,段成卉遇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混乱的情况。
望海康信创始人段成卉
虽然很多医院上马了HIS,但大多数只停留在为挂号、收费等流程服务的阶段,以满足医疗业务管理为主;至于在前台之外支撑整个医院经营的后台人、财、物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望海康信研发的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HBOS)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是专为医院服务的ERP系统。
与一般企业使用的ERP类似,HBOS包括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绩效考核及内部分配、经营分析及决策支持等几个模块。但医院业务服务流程非常特殊,物流链的流动特性和企业不一样;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如此,企业的工种比较简单,医院在设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管理、医疗辅助、医疗技术、临床等大类中的上百中不同岗位和工作类型细分。虽然段成卉认为金蝶、用友等厂商会是望海康信的竞争对手,但手中不断积累的医院管理专业的特征和知识库使她底气十足,“国内银行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花旗的应用软件?其实买的是国外大型成熟银行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目前使用望海康信产品的300多家医院,近一半是三甲医院。对段成卉来说,这些不仅仅是客户,更是最好的资源,“通过软件把中国最先进的医院管理实践经验都吸收进来”。段成卉认为,医院运营管理系统的核心竞争力绝不是在IT本身,而是在于对医疗流程的重组、设计能力。在30多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之上,望海康信的医院管理专家会对不同医院的流程设计和后台管理进行分析和提炼,进一步优化HBOS。“已有的经验可以变成更先进的评价方法和预算编制方法。”段成卉在几年前发现的后台管理空缺,经新医改触动之后变成了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将是未来若干年内医院管理的关键词。
“没有IT系统,靠手工根本不行。”小小的手术刀就有几十种规格,医院运营管理必须借助信息化。段成卉认为,HBOS对医院管理模式是个革命性的改变,能够反过来推动运营人才的培养和前台系统的升级。“价格昂贵的易耗品,都是随便堆放;后台考核绩效,需要医生的工作量统计等前台数据,原来的HIS里也没有。”看多了这种情形之后,段成卉觉得,后台信息化的必要性已无需多作证明。
等待发掘的秘密
尽管已有了不少先行者,但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想像空间。
在医院中,不同的信息系统就像是一幅大拼图的不同部件,一起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提供各方面的信息需求。目前,只有狭义的HIS发展历史较长,十几年里有几家大公司占据了优势。但另一方面,被称为“数字医疗投资领域专家”的英特尔投资总监吴蓉晖认为,HIS市场“出现了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后续服务跟不上,比较散乱”。而作为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病人最直接相关的临床信息系统(CIS)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PACS、检验科使用的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使用的放射信息系统(RIS)、麻醉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等在内,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出现巨头。
“创业企业不一定要大而全。”吴蓉晖说,“像电子病历这样的细分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创业板上市公司银江电子的无线医护和病患管理系统同样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银江电子和望海康信都是吴蓉晖主导投资的项目。
而在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不同医院间的对接、社区医疗等领域也有庞大的信息化需求,行业轮廓已依稀可见。
不少创业者正在摩拳擦掌,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之后,国家对于医疗信息化的部署规划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许多之前不敢投入的企业开始了尝试,而医院在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之后,本身也希望借助IT技术进行更有效率的管理。
“已经有一些三甲医院对信息化提出比较高端的需求,让我们都有些惊讶。”吴蓉晖说,“中国医疗体制有自己的特色,本土企业会更适合医院的需求。”尤其是政府在三年内重点支持的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本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一市场上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在天时、地利都具备的条件下,想征服医疗信息化“新大陆”的创业者们,可以起航了。
医疗领域的其他商业机会
深圳市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管理合伙人丁宝玉:
医疗器械是个大机会
首先医疗器械行业在研发方面的(国内和国外)差距我个人认为没有想像的那么大,不像化学药等等的开发,老美重金投入,他有一大堆历史的投入和很多的研发工具、模型,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但是在医疗器械行业差距没有那么大,因为医疗器械行业是把设备和医药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它的行业特性是强调资源的整合能力,西方人是每一个人都很细、很有专业性,很少有多面手,但是中国人的综合性思维很强,跨界整合能力比较强。
其次,医改的核心是“医药分家”,如果真的分家,那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医疗器械行业遍地是黄金,原因很简单,如果药已经不是医院的利润来源,那么医院就会拼命地做检测,增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