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最新的技术、最新的产品和最新的模式,这是创新中国看待创新的三个维度。事实上,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模式创新,都离不开一个基准要素:市场。用市场的眼光、以客户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技术、产品和模式,其实就是投资人在创新中国上要做的事情。
2012年创新中国总决赛在上周刚刚落下帷幕,我们看到参赛项目从移动互联网到云计算,从时尚创意到先进制造都不断出奇、出新。《创业邦杂志》采访了移动工具、在线教育、游戏、医疗、时尚创意、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清洁技术、海洋运输等10个行业产业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创新项目,我们将分篇进行报道。以下为第8篇:2012清洁技术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创新公司!
贝昂:三位硅谷博士的小家电梦
三位硅谷博士研发了一种全新的空气净化器,它将面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严酷考验。
文 | 曲琳
冉宏宇、章燕、陈竞坤,三位硅谷博士在一起,研发出了一种新式的离子风技术空气净化器,并在“PM2.5”这个名词最引人关注的2011年下半年上市。
“80%-90%的净化产品都在使用膜技术,而我们和他们完全不一样。我们做的是打破行业标准的事情。”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贝昂”)董事长兼技术总监冉宏宇说。
但这条路很漫长。从清洁技术切入,作为一种能够走进千万家庭的环保新产品,贝昂需要抢滩“小家电”这片战场。
从发明到产品
贝昂空气净化器的原理是:空气进入该装置后,空气离子会在电压作用下带电,机器中放置了电阻,在经过电场作用后带电的风离子会加速运动,污垢在电场力的影响下被吸附,而干净的空气离子遵守“动量守恒定律”,从出风口出来。相对于“膜过滤”,这相当于一种“电过滤”。
它的研发得益于三位创始人各自的“绝技”:冉宏宇是一位空气动力学博士,研究过带电空气颗粒的运动三维模拟设计,曾将其运用在电子产品的散热上;章燕专注于电子材料学,对于能够分解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特殊材料非常了解;陈竞坤的专业是半导体光学,对电控部件的研发非常在行。
冉宏宇与章燕原是同事,他们曾一起研究一种无声的微型风扇,但在试验中却发现,离子风技术可以吸附脏东西。这使他们灵机一动:也许这种技术能够用来研发空气净化装置。期间,章燕回国,由衷地感到空气质量每况愈下,空气净化会是巨大的机会。
其实空气净化类产品早就在美国出现了,有Blueair等专业品牌,而且家庭占有率能达到20%。这倒不是因为空气污染,而是为了防止花粉过敏和哮喘。在崇尚科技、炫产品的美国,曾有人提出离子风的概念,光是“静音、不必更换过滤膜”的概念就风靡一时。
利用兼职时间,几个人在美国“攒”出了样机。没有任何工业设计元素,更没有喷漆,冉宏宇形容它“就是一台‘丑小鸭’”,但效果可以达到他们的预期。
它的特点显而易见:离子风本身是没有风压的,所以风力轻柔,声音非常小,不会像同类产品那样给人一种电扇般忙碌运转的感觉;其他产品都在使用滤膜,但多数人都忽略了更换,效果早就大打折扣,离子空气净化器则能完全规避这个问题;过滤效果超越膜过滤,后者可吸收90%的颗粒,而离子风可以吸收99%以上,甚至是直径小到20纳米的颗粒。
产品本身鼓舞了他们三人,之后是兼职变全职,并于2009年底回到国内,落户苏州注册“贝昂”。他们首先找到了一些国内大型空调厂商做技术交流。在贝昂的样机面前,格力、美的等企业的净化器负责人十分认可。
但内行叫好,市场却不一定叫座。2010年“正式版”产品出来,几位创始人开始担当销售,提着产品到处跑,看看市场的反馈。此后他们几乎是一边跑市场一边修改产品。
中国市场的需求与欧美不同,除了城市污染、PM2.5问题之外,还有装修引发的甲醛超标。清除甲醛的功能被细化,贝昂使用了很多新材料来吸收装修产生的有机物。产品设计上,外包设计公司提出建议:在中国,如果要显得高档,需要在产品前面使用玻璃面板,添加触摸屏。“这个我们还真的没想到,美国人其实并不喜欢花里胡哨的设计,苹果这样的已经算是过渡渲染型的产品了。”冉宏宇说。
虽然净化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毕竟是小众些的产品。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他们特意代理了美国一个知名品牌“Dylos”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在面对客户时使用。机器启动,放到出风口,让客户直观看到明显效果。
为了防止在国内被山寨,他们注册了相当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牢牢把控特殊材料的采购权。
B2C转战B2B
在“创新中国DEMO CHINA”赛场上,冉宏宇提出,空气净化行业到2014年,市场规模会超过400亿人民币。
问题是,作为一种可以走入千万家的环保小家电,贝昂急需突破消费市场。目前它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下寻找经销商建立销售体系,在超市、商城或一些经销商自己特有的资源落地;线上渠道,如淘宝、天猫、亚马逊等;银行等特殊渠道。贝昂的消费者多是中产阶级,对室内空气环境比较介意,有些人刚刚装修了别墅,一口气就购买了6台。
但贝昂在淘宝上的价格是每台3998元,售价很高,产品线也稍显单一,不仅让消费者难以选择,而且也并不利于经销商“抢滩”——在中国做消费品的确就像“抢滩”,占领柜台上越多的地方,越容易形成品牌。
空气加湿器起家的品牌“亚都”就在采用这样的策略。“亚都产品价格不高,出了一大堆,开模具成本、研发成本比较高,但是在品牌上有回报。”除了家用之外,贝昂也打算在8月推出车载类产品。
另一个问题是,冉宏宇感到市场格局在变化。几年前亚都在净化器市场占有半壁江山,最近则出现了很多国际品牌,如松下、飞利浦等。海外公司开始发力了。
不过,目前他更看中的是另一个机会:对企业客户推出产品与解决方案。2010年底,冉宏宇带着产品在苏州工业园拜访了很多“潜在客户”——园区中大大小小的公司。园区管委会最后采购了几十台,苏州生物纳米园BioBay光是楼下的展厅就放了15台,仅科技园与BioBay就有不下30家公司购买了贝昂产品,很多公司都是刚刚装修完毕。
这引发了贝昂在B2B方面的联想。他们推出了面对企业客户的“空气质量处理方案”,为企业测试甲醛超标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该公司面积中适宜使用多少台机器,甚至还提供炭包。这种模式在未来会增加更多增值服务,在盈利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他们与国内中央空调厂商合作,成为核心部件提供商,将贝昂出品的模块直接置入这些空调中,助其推出能净化空气的空调。“类似于‘好空调,格力造’,以后可能会变成‘好空气,格力造’。”
再往后,他们会进入医院或其他建筑市场,推出嵌入建筑的净化装置,在外面的空气进入建筑时直接先进行一层过滤,或在医院这样的专业领域做除尘与杀菌。
“B2B生意的周期长,需要找到合适的伙伴,前提是向其证明技术;B2C生意意味着进入市场比较快,对技术有很快的反馈,可以推动B2B。以后的公司发展方向,我更倾向于做工业解决方案,可以显示我们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的高科技背景比较契合。以后在每个专业领域也不必再做很多研发。”
幸好在B2C方面冉宏宇也找到了一个切合的宣传方式:趁着PM2.5在网上热炒,他找到薛蛮子、潘石屹等“意见领袖”,向其免费赠送贝昂产品,请他们在微博上介绍使用感想。一阵宣传过后,贝昂在淘宝上的访问量大增。
目前每天都有同事专门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当天的PM2.5检测情况。最近一位贝昂员工无意中发现,自己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位畅销书作家在“秀”家中的净化器,产品就是贝昂的。这让他们对市场更有信心了。
[page]开创:水处理公司的创新绝活[/page]
浙江开创是一家既做工程又做材料研发的公司,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文 | 曲琳
在环保行业,固、液、气三种形态的废物处理中,水处理的市场最大,因为几乎所有建筑、工业单位都会涉及到排水处理问题。而在水处理行业,最主流也是效果最“彻底”的技术是膜技术,透过各种物理或生化技术的膜组件或膜片,污水甚至能够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这是个养活了大大小小无数家公司的高产值行业,多数公司都在潜心研究如何在细分领域上把膜的应用做到极致。浙江开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浙江开创”)创始人包进锋却从另一个角度灵机一动:他将膜的物理结构做了调整,新产品“砼式膜”克服了原来的中空纤维膜最主要的物理强度问题,大幅度提高了使用寿命,而且成本只会增加10%。
此举堪称原料的革命,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现在创新多是模仿国外,而我们的‘砼式膜’是完全原创的。很多东西在没有点破之前,大家不一定往这个方向去想,但做出来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原来这么简单!”
他的商业模式也跟着产生了变化:浙江开创是家做“工程”的公司,提供包括设计、设备制作、安装及调试等服务的水处理“交钥匙”工程;在砼式膜诞生之后,由其全资子公司杭州求是膜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与制作的砼式膜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发明“砼式膜”
包进锋曾在国企任职,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是国内较早从事膜分离技术开发应用的人员之一。之所以离职创业,是因为他总对“创新”念念不忘,在行业浸泡越久,越想试一些新做法。
所以,在2008年注册公司时,他将公司取名为“开创”;同时注册的“求是”专门研发和生产膜材料,取其母校浙江大学校训中的“求是”二字。这个清洁技术行业的老兵身上有些文化气息。
水处理的应用面非常广,主要两大部分是市政用水与工业用水,其中工业用水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很多领域,如造纸、钢铁、石化、医药等。只要在某个领域攒足经验,“出个上市公司都没问题”。包进锋认为,市政类项目基本上是“关系营销”导向;工业类项目技术难度较高,但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能够中标,符合浙江开创当时的特点。他选择工业为主攻项目。
包进锋一边尝试各种领域的水处理工程,一边实施他的创新计划。由他带队的浙江开创负责做工程,追求膜应用技术的创新;副总经理张星星领衔的“求是”进行膜的研发与生产,为浙江开创提供材料,也顺便做膜材料的创新。
在研发上,他最初的目的是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但凡是涉及到新技术、新产品的行业,很多都需要以“进口替代”来打开初始市场,浙江开创当时的目标就是模仿GE、西门子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在工艺上“修修补补”,以求在生产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在一次模仿某国外新式膜技术的研发中,包进锋发现国内很多家公司都在模仿该项技术,一旦成本降低,就无异于让大家处于一个起跑线上,浙江开创并无优势可言。这时他想到了原料的问题:膜的物理结构是中空纤维,水透过微孔得到过滤;纤维本身是复合材料制成,就像“钢筋混凝土”,类似于“钢筋”的材料可以让膜体强韧,类似于“混凝土”的材料让它更抗压。“钢筋”的分量增加,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否则硬度过高,容易断裂。
膜的问题多年没人解决,于是他与张星星就此方面展开研究。张星星是包进锋的大学同学,做过理论研究,也下过工地。用包进锋的话说,“懂机械、懂化工、懂化学,还懂电器,只有杂家才能搞发明”。他们在膜中加入了类似于“钢筋”的材料,在耗资200余万的研发后,最终产品可以增加强度,大幅度延长使用寿命,成本仅比普通膜高出10%。
包进锋将产品称为“砼式膜”,即“以增强型改性聚丙烯、砼式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为基础的各类超滤膜组件、脱气膜组件、MBR膜生物反应器膜片”。砼式膜在2011年推出,浙江开创的团队在行业内部举办了发布会。他们请来的专家很惊讶,也表示了充分认可,针对参会的同行进行推广后,很多公司陆续更换材料为砼式膜。目前来自求是的收入已占到浙江开创总收入的30%-40%——“市场反馈良好,我们已经进入‘攻城略地’的阶段了。”
砼式膜的诞生也为浙江开创促成了更多的专利申请。目前公司的发明专利有2项,正在受理的有7项,其他与砼式膜相关应用的专利还会陆续推出。
处理好行业角色
如今包进锋会把浙江开创的商业模式与IT行业类比:膜材料与膜产品相当于电脑芯片,实施设备相当于电脑,而把膜技术用在化工、造纸等各个领域就相当于系统集成。
但他也存在困惑:创业初期,浙江开创遭遇金融危机,对项目几乎没有过多挑选,几年后虽然能够同时接下多个百万、千万元级别的大项目,但是依旧没有专注的应用领域。这使公司停留在国内第二阵营中,而包进锋对此毫不避讳:“所有企业都会经历业务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过程嘛。”
与业内同行对比,浙江开创的业务面很广。在这个行业中,做工程需要设计、画图、做设备等工作,只有在领域中扎根下去才能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你能看到行业中每个公司的策略不同,有的正在用一两年时间攻下一块市场,有的是主攻几年后会爆发的市场。”
后来浙江开创根据工业、市政、特种分离、海水淡化几大领域设置了事业部。工业类聚焦于印染、化工、制药等,这部分占浙江开创业务的半壁江山;物料浓缩分离的市场同样很大,细分如植物提取行业、发酵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等;市政类包括市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及提标改造与自来水处理;海水淡化则是与中海油、中石化等建立合作。
不过,包进锋还需要顾及到另一个问题。砼式膜的推出改变了浙江开创在行业中的地位,既做膜材料,又做工程应用,这意味着大家会与浙江开创形成竞合关系。已经有客户问道:你又做项目又做产品,到底是怎么个玩法?
包进锋调整好的策略是,作为工程承包方,浙江开创只接长三角的项目,其他地区的选择放弃,避免与客户的竞争;与此同时,砼式膜的应用面越来越广,得益于早期的“不专注”,公司对各个细分领域的膜技术都有所了解,一边生产一边做专业化应用。
“我不希望在卖出去膜的时候不知道对方怎么应用。我们需要通过与对方的沟通来做改进,在不同领域打开市场。以后我们会形成一个服务平台,如果四川一个项目需要砼式膜,我还会派同事过去辅助他们使用,相当于我帮你把系统全装好。”包进锋总结,“光是技术创新不行,还需要与市场匹配。我把开创的这一步叫做‘用技术换市场’,我们会永远保持对市场的敬畏感。”
[page]惟华光能:太阳能电池如何价廉物美[/page]
如果脱离了政府补贴,太阳能电池企业如何盈利?
文 | 沈凌莉
“假如你有一个100平方米的屋顶,在上面铺满我们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板,就可以转化出6000瓦左右的电力。这6000瓦的电力是什么概念呢?可以支撑大概5个空调同时运转。想一想,一个三口之家,用电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关键是,每度电的成本只有现在被广泛采用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的一半。”这是惟华光能有限公司CEO范斌最常算的一笔账。
范斌今年30岁,但已算是中国研究有机太阳能领域的一名老兵。他从2004年开始研究相关技术,2010年取得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获得了有机半导体材料方面的专利。创业之前,他是清华大学与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开发研究所的电化学实验室核心成员。2010年8月,范斌回到厦门,和清华的两位同宿舍同学、好兄弟一起创办了“惟华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惟华”),进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难熬的研发阶段
在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中,有机太阳能电池企业算是一个“少数派”。在惟华之后,上海、武汉也有两家公司相继成立,可现在要么暂时不见动静,要么已经难觅踪影。
坦率地讲,范斌也是刚刚度过一段难熬的日子。1000万的注册资金,因为第一个出资人突然资金链紧张,有近一半资金无法到位,出资人也迟迟不愿退出,且要求公司裁员。“技术是我们最核心的资产,任何时候决不能放弃掉。尤其是创业之初这些人,都是公司的精华。”双方僵持不下,买设备的事也只能一拖再拖,而这一拖就是六七个月。在这期间,几位创始人干脆不拿工资了,一边带着技术人员做基础研究,一边四处筹钱。也有员工觉得实在太难,自动离开了。直到2012年5月,第二位出资人的资金到位,范斌才松了一口气。
按照前期三步走的计划,范斌预计到明年初基本可以实现量产。目前为止,因为项目处于中试阶段暂无销售,惟华的团队里,除了财务人员,其他的包括三位创始人在内全都是技术人员。可是,早已经有不少建材厂家和消费电子产品厂家主动找上门来。范斌估计,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和接收到的需求,明年大概会有10兆瓦的产量。
其实,现在惟华已经有一小股收入了,为全国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实验室提供原材料。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学术界很热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北大甚至已经有了三个。范斌透露,2012年这块会获得100万收入,略有盈利40万。
小媳妇还没见公婆,那些早早就盯上惟华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厂家看中它什么呢?范斌分析,有机太阳能电池本身的品质特征已经为惟华的产品做了很好的背书,一是发电成本低,一是应用广泛。接下来就看他们的生产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否保证生产和产品性能的稳定了。
跃跃欲试的市场化
太阳能电池技术现在仍面临三个基本问题,即高转换效率、低成本(与转换效率有关)、使用寿命。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再加上使用方便,基本就可以判断这是门赚钱的生意。现在市面上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都是硅材料的。范斌分析,虽然现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不及硅基太阳能电池,但是因为它成本低,平均到每度电上发电成本要低很多,这才是市场最终真正看重的。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现在大概是每度电一块多钱。范斌估算,他们的产品量产之后,每度电的成本大概是四到五毛钱,而使用寿命,初步可以达到十年。
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是所有厂家的梦想。尽管多晶硅的价格在逐步下降,但过去10年,太阳能市场仍然并非真正的市场化,而是由政策引导。各国政府的补贴有多少,市场就会有多大。一旦没有政府补贴,几乎就没有经济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发电成本几乎与火电齐平,利润和市场空间就会大很多。即使脱离了政府的补贴,依然可以盈利。”发电成本低,被范斌当做是杀手锏。
范斌介绍,他们的产品成本能降低得益于两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惟华的有机材料合成技术是范斌在瑞士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所独创,而且,“用作有机合成的材料是可以调整的”,也就是说,成本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而在生产工艺上,他们采用的是卷对卷工序,类似于印刷,而且在常温常压下就可以操作,这与硅基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相比是个很大的优势,设备成本低,生产能耗低,生产速度快。
而且,材料和印刷工艺上的优势带来的还有产品极轻极薄的特点,所以应用会更广泛。用范斌的话说,贴在书包上可以给手机充电,缝在衣服里可以取暖。而且,有机太阳能电池安装方便,粘上就可以。硅基太阳能电池就太笨重了,安装要求也很高,否则,如果遇上大风天气电池砸下来,就太危险了。
“但我们的主要目标还是建筑集成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范斌强调。像他设想的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就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印刷工艺以及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一种典型应用场景,可直接取代传统屋顶、窗户、外墙及遮阳棚、雨棚等,可大幅改善传统太阳光电系统笨重的外型,不仅美观,还可以增加空间效益。
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B端,如消费类电子产品厂商,家用及商用的光伏建筑集成用户,“比起只能通过发电站传输的传统电池,印刷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电能,因此未来的建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不直接面向消费者,主要是因为这要涉及到终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而他们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对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电池生产工艺稳定性的打磨上。一旦大规模量产,工艺的稳定性会是个很大的风险。比如小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印刷起来相对容易也比较均匀,但生产大面积的电池板时,就可能会出现印刷坑坑洼洼的情况,这对光电转化效率的影响是很大的。
惟华光能的产品将更多面向国内市场。面对大量涉足技术集成的太阳能电池企业从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的现状,范斌坦言,这一定会形成竞争,但惟华光能的产品优势还是在于成本:“现在国家还没有直接的家庭补贴政策,比电网还贵的东西,谁会装呢?”
范斌估计,明年形成量产之后,收入可以达到1500万,他需要进一步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用于扩大生产线、招募人才。
在欧洲,据有机电子协会预测,从2015年开始,安装在住宅楼的房顶、外墙和其他地方上的印刷有机太阳能电池板将与电网相连,以便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上网电价政策(如补贴、税收减免等)。“每户家庭都为发电做贡献了,没准不仅不用交电费,每个月还能挣钱。”对国内与电网连接的可能性,范斌撇了撇嘴,“短期内并不乐观,但这一定是个趋势。”
[page]虹彩:OLED开拓者[/page]
OLED会取代LED吗?
文 | 曲琳
无锡虹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无锡虹彩”)的产品是有机荧光体及新型光电功能材料,拥有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其中的“O”指Organic,即“有机的”)技术、器件表征制作技术,以及OLED发光器件结构。OLED有机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材料,OLED显示器可以被做得非常轻薄、富有柔性、可弯曲,能够做成贴壁式,具有亮度高、色彩丰富、对比度大、响应速度快、视角宽等特点。
目前,无锡虹彩拥有约40种自主开发的有机发光材料,同TCL、三星、昆山维信诺、广东先帝等企业建立了合作,不仅提供粉末,还提供完整的性能搭配。
创新中国现场提问:
评委:你们的技术突破点在哪里?
无锡虹彩:我们能够做别人做不了的技术,未来会是在高端,目前是在低端产生现金流。我们在国际是领先的,国内只有我们一家能做,预期明年将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page]博而硕:专注于小功率电源[/page]
国内室内照明是他们的主战场。
文 | 刘岩
武汉博而硕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简称“博而硕”)把LED驱动芯片研发和电源制造结合在一起,其业务差异性在于采用自主研发的芯片,擅长小功率LED电源的开发,目前已经处于该领域第一名。
博而硕是业内唯一一家集芯片设计、LED驱动电源设计、驱动生产、驱动销售为一体的LED室内照明驱动供应商,驱动的月产量达120万只。研发、生产与销售一体的模式,使博而硕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比竞争对手提前了一年,产品性能更优越,且易将不良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远低于业内1%的平均水平。
创新中国现场提问:
评委:你们的优势和市场空间在哪里?
博而硕:我们专注于25瓦以下的室内照明,因为室内照明才是照明的主战场,而英飞特、茂硕则以路灯照明和景观照明为主。LED发光领域市场容量非常大,我们客户的年增长率有40%。白炽灯和节能灯都是LED的潜在市场,估计有10亿只的市场规模,而每1只都会用到1个电源。
[page]环信:为对抗溢油污染而生[/page]
溢油监测系统能否商业化成功?
文 |曲琳
这是个让国人关注的领域:海洋污染。近几年石油事故不断,而大连环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大连环信”)推出的产品——港口溢油监测报警系统,以及航海雷达溢油监测系统——能够充当领域中的监测者。
系统采用了非接触式遥感监测与信息识别技术(是电子信息、通讯、光电及系统开发等技术的融合),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对溢油情况进行监测,减少石油事故的发生,可用于各大码头、海事局海巡船、钻井平台、中海油、中石化等。
创新中国现场提问:
评委:你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大连环信:从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来讲,我们已经超越了竞争对手。进口产品实际上当时也是为了处理污水,并不是码头专业产品。而我们在功能、集成度、后续软件功能上会非常强大。还有更重要的性价比,进口产品一台卖到60万以上,我们的产品在四五十万。